forcode想看的


forcode看过的


新技术
新趋势
奇思妙想
科学探索
科幻奇幻
资料搜集
网络研究
统计定量
社会学研究
书摘读后感
数码网络
软件评测
数据指标
实用信息
有趣的东西
房地产
网络赚钱
投资创业
新闻评论
网站经营
电影八卦
美景美人
人物朋友
情感回忆梦
forcode生活

2006-04-06

我的博客种子订阅人数首次达到17人

我的博客种子订阅人数首次达到17人,近期还会继续上涨,因为我推出的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连载将带来很多考研者的访问,社会学论坛的参与人数也会迅速增长。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陪宿舍一哥们看病

早上起来后待在床上上网,结果时间来不及了,中午吃了几口饭,下午上了四节课,非常饿,回到宿舍弄了点吃的,昨天剩的猪头肉加了电红萝卜,锅底裂了,往灶上滴水,凑合着把菜弄熟了,抽着烟上网,一妹妹要加我,说看到我那张侧面照,说觉得我很帅,于是想认识我,还给我介绍一个美女认识。聊得正起劲,宿舍哥们呼天喊地,我没理他,以为又是叫我帮他解决电脑方面的低级问题,人家还是网络警察呢,真有点怀疑,老喜欢拿一些简单问题打扰我。不一会,那厮自己满脸愁容挪到了我电脑旁,叫我陪他上医院,说他肚子痛得厉害。于是,叫了辆车把他拉到了北大医院,医生还是很和蔼的,护士妹妹还是很温柔的,光线还是很充足的,三瓶水吊起来也是很费时间的,已经过去了两小时,看样子还要再等三小时,无聊啊,旁边一对吊水的情侣在那说笑着,刚昏睡过去又醒来,看见护士妹妹手上贴着创可贴,我关心地问候了一番…总之,这里的护士还是蛮好相处的。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060406昨天的听课日记

昨天中午十二点去的学校,听了6节课:
谢立中老师的《西方社会思想史》,
杨善华老师的《中国家族制度研究》,
和郑也夫老师的《生物学对社会科学的启示》。

《西方社会思想史》昨天主要讲的黑格尔,
大概回顾一下,也当作是我的复习吧:
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
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
其中:
康德:承认存在一个外部世界,但认为外部世界总体是不可知的,
只在有限范围内可知,康德是二元论者。
费希特:认为没有外部世界,都是主体建构出来的,是主观唯心主义。
谢林: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叫做"绝对"的东西,
后来被黑格尔发展成"绝对精神"。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一个绝对精神,
社会世界是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费希特(老师不讲,要自己看书;还不知道是哪本书)
第三节:黑格尔(G.Hegel 1770-1831)
主要作品:
《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
《哲学全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
黑格尔强调国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在国家的调节之下,
才有社会自由,相对于康德的自由主义,黑格尔被称为"国家主义者"。

黑格尔的哲学理论:
一、绝对精神是社会世界的本质:
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但是又有目的有意志的存在物。

(forcode:听起来很玄的。客观,但是又有目的性,似乎是矛盾的。
因为物质世界本身是没有目的性的存在物。

我是这样理解的:
绝对精神相当于自然主义的上帝,即宇宙的根本法则,
也即底层规则,这种底层规则由于影响的范围如此之广泛,
它所支配的物质体系中的基本粒子相互作用,在宏观上,
形成了一个智能主体,好像无数神经元相互作用,
作为其总体的大脑涌现出了自我意识一样,
这个大脑本身可以是有意志有目的的,
但是每一个神经元则是遵循客观规律的。

或者可以这样按照科幻套路理解:
我们的宇宙是一个程序,上帝是一个程序员,
这个程序员本身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但是他的意志,
体现在他所编写的我们这个宇宙程序里,
对于程序里的我们而言,这个宇宙又是客观的,
我们所在的这个程序的运行过程,就是程序员意志,
也即"绝对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

二、绝对精神的发展规律:
(这些规律中,只要把"绝对精神"换成"物质",
就变成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哲学了,可见,马克思
大范围地"抄袭"了黑格尔的理论)
1、绝对精神与其外部形式的对立统一是其发展动力;
2、量变到质变是其演化的形式;
3、发展发向是: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

三、社会世界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绝对精神发展的三阶段:

1、逻辑学阶段(正)(抽象空洞,缺乏实际内容):

(1)、存在论(正):
<1>质(正)
<2>量(反)
<3>度(合)

(2)、本质论(反):
<1>本质(正)
<2>现象(反)
<3>现实(合)

(3)、概念论(合):
<1>主观概念(正)
<2>客观概念(反)
<3>理念(合)

2、自然哲学阶段(反)(具有了实际内容,但缺乏能动性):

(1)力学(正)

(2)物理学(反)

(3)有机物理学(合)(相当于化学生物学)
<1>意志有机物
<2>植物有机体
<3>动物有机体

3、精神哲学阶段(合)(既有实际内容,又有能动性):

(1)主观精神(正)
<1>灵魂(正)
<2>意识(反)
<3>精神(合)

(2)客观精神(反)
<1>抽象法权(法律)
<2>道德(约束个体行为)
<3>社会伦理(约束人际关系)
(a)家庭(正)
(b)市民社会(反)
(c)国家(合)

(3)绝对精神(合)
<1>艺术(正)(对应康德的美)
<2>宗教(反)(对应康德的善)
<3>哲学(合)(对应康德的真,这个哲学包含了科学,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而他的哲学理论则是哲学发展的顶峰,呵呵,
有点孔德的人道教一样的妄想,这种人应该去做程序员,
编写创世纪的进化程序。)

四、社会世界的逻辑结构:

1、家庭
(1)家庭的性质:
(a)家庭是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整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直接同一;
(b)家庭建立在以理性为基础的感觉(理性的爱)之上。

(2)家庭发展的三环节:
(a)婚姻:以爱为纽带的两性结合,放弃独立人格,成为一个整体,
是一种伦理制度(和费孝通的婚姻不是为了满足两性的情爱需要,
二是一种生育制度是一致的)
(b)家庭财产的形成
(c)家庭的解体

2、市民社会:不同家庭的社会组合形态
(1)市民社会的性质:
(a)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整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分裂与对立;
(b)它是以每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2)市民社会发展的三环节:
(a)需求体系的形成:相互依赖、劳动分工、财富的增长与积累;
(b)司法的出现:维护权力责任关系;
(c)警察与同业公会(行会)的形成。

3、国家
(1)国家的性质:
(a)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体与整体、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的高度统一,
是伦理精神最高目的的实现。
(b)它以不消除成员的独立性为基础的同一性,
是差别基础上的重新统一。

(2)国家发展的三环节:
(a)单个国家
(b)国际关系
(c)世界体系(黑格尔较早预言了世界体系的形成,
不过我觉得,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有了世界体系的雏形了,
算不上预测,不过是对现实的总结)

五、社会世界的历史变迁:

1、社会历史是世界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世界精神通过不同民族和时代体现出来。

2、世界精神的发展和实现过程同时也是它的自我意识过程(这段就太玄了,难道是说,
在宇宙演化出具备自我意识的人类之后,人类有一天发展出创世的冲动?忍不住成为上帝?)

3、世界精神的四种原则,对应四个王国:

(1)实际(用)精神:古代东方的中国、印度、波斯、埃及

(2)美的伦理的个体性:希腊

(3)抽象的普遍性:罗马(最早实行普遍的法制,罗马的民主?)

(4)从无限对立返回到精神:日尔曼(又是哲学家的自大狂,日尔曼就是黑格尔的家乡了,
显然的西方中心主义)

好了,有关昨天的《西方社会思想史》听课笔记就到此为止。
forcode感想:
一、欧洲的古典哲学家,总喜欢在悬想之中,构建一个很对称的理论,
比如黑格尔的正、反、合的三段论模式的理论,虽然博大精深,内容庞杂,
但是,仍难免失之偏颇,过于追求形式的前后一致,可能忽略了重要的东西,
宇宙本来是无限复杂的,人类总是试图简化以适应他们那有限的智力。
某些简化是成功了,但历史上很多的简化被证明是幼稚的。
比如矛盾的分析法就要让位于系统分析法,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

二、无论黑格尔、孔德还是马克思,他们这个时代的思想家,
喜欢犯一个低级但是彻底的错误:以为他们处在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或者说,
接近于最高阶段,比如,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或者说,他的三段论中的精神哲学是绝对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他的故乡,
他所属的日尔曼精神,是世界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倒数第二三个阶段。。。
他们不会想,也许人类现今已经度过的历史,在人类灭亡那一天看来,
不过是还在母体子宫中尚未出世的婴儿期,你们所总结的那些阶段,
其实还不够人类所有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呢。。。当然,可以理解,
为了实现理论的完备性,理论家们总是要对已有的历史进行总结,
构造出一个能够解释已有历史的架构。真正有力的理论,
应该为未来历史预留位置。

另外两门课的笔记现在来不及写了,
等下午上完课再把两天的笔记和感想,
一起公开吧。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Re: Re:_罗刚

还是蛮好奇的,他这种人人情世故应该还是懂得很多的,
不知道你们的公司是做什么的?赫赫。
你们公司是把罗刚当作一个形象代言人来使用呢?
还是真正罗刚有他自己的一套呢?
其实这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至少证明了,他除了主持节目还可以做成别的事情。
不管他现在变成什么样,就算他吃喝嫖赌包二奶,
又怎么样呢?人不过是社会的产物。。。

On 4/6/06, newboy828 <newboy828@126.com> wrote:
>
> 现在的罗刚很成功,已经成为公司的二把手。但是我慢慢的感觉到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也许他已经证明了自己在另外一块领域也是个天才,可是我始终认为只有在话筒前的他才最精彩,才最真实。其实他自己也很清楚,只是他把这份感情藏在了内心最深处。世界上总是有这么多的无奈,他现在只是怀着感恩的心在卖命的工作,可是有一天他也会离去。在写一本长篇小说,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那我们就耐心等待吧。活了这么久,才真正明白人最爱的只是自己。因为爱自己,所以我选择了离开。朋友,真的别当真,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游戏,只要抱着游戏的态度去玩这个游戏就够了。人都是为自己而活,喜欢过就没有什么后悔了。其实现在的你很幸福,因为你还有很多他的节目录音带。真心期待他的更多节目录音早日公开,不甚感谢。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newboy828
> 2006-04-06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发件人: forcode(奇想录)
> 发送时间: 2006-04-05 20:13:45
> 收件人: newboy828
> 抄送:
> 主题: Re:_罗刚
>
>
> 你好,我也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
> 我手头还有一些罗刚节目录音的磁带,
> 目前因为我的磁带机坏掉了,
> 所以没法转录成数字格式,
> 等我手头有单放机的时候,
> 我会在我的博客里继续公开罗刚的其他录音,
> 一共有6盒磁带,大概十几个小时的录音吧。
> 另外,罗刚的近况如何?
> 能否写篇东西在我的博客里贴一下呢?
>
> On 4/5/06, newboy828 <newboy828@126.com > wrote:
> >
> >
> 非常感谢你在博客上贴了这么多罗刚的节目录音,而这是我一直所寻找的。不知为什么,过了这么久,还是忘不了罗刚,他对我的影响太深了,可能需要一辈子去忘却。
> >
> 因为欣赏他,所以进了他现在所在的公司。人都会慢慢长大的,时间真的能改变很多。以前的罗刚已经死去,而我却在执着的追忆他曾经在舞台上的样子。真的,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现在只能在他的节目的录音中体会曾经的幸福时光。不知你还有没有更多他的节目录音,如果有的话,请与我联系。因为我知道喜欢他的人都有一颗相同火热的心,不甚感谢。
> > 洋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newboy828
> > 2006-04-05
>
>
> --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裸猿:多少"猿性",多少人性?

作者:方刚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 性社会学研究所 类别:相关参考文章 日期:2005.02.22 今日/总浏览: 1/306

裸猿:多少"猿性",多少"人性"?
――《裸猿》阅读与思考

方刚

在品读过《性趣探秘》之后,我之所以选择《裸猿》作为下一本书来讨论,实在是因为二者都是以生物学背景来解说人类行为模式,有着密切的相通之处,但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形成一种对照与互补。而二者冲突之处,又可以成为我们独立思考的起点。

如果说前者更强调传递基因的决定作用,那么后者则强调了我们祖先猿类所固有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当然,生存同样是重要的考虑,但莫瑞斯甚至极少使用传递基因这一概念。

D·莫瑞斯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人类,人不过是一种体表毛发退化了的猿。这是一个文化下的"裸猿",其行为也是文化下的"人性"与野生状态下的"猿性"的合二为一。

本书从这一独特物种的起源、性、抚育、探索、搏斗、进食、安适等各个侧面进行了考察。《裸猿》不仅被认为是人类学精典著作,更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畅销书。

而我的这篇读书笔记,将专门探讨其中关于性的论述,以便与上一篇形成一种连贯的思考。当然这论述也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裸猿生存的其它一些方面。

上·由猿性到人性

我们再次回到《性趣探秘》的读书笔记中提出的那个"男人重性,女人重情"的话题,我们已然知道,戴蒙德视之为追求基因传递最大利益的结果,对此,莫瑞斯的阐述却有所不同。

分辩二者的不同将给我们很多启示,所以请允许我在这里占用一些篇幅解说莫瑞斯的推理。
莫瑞斯说,当气候变迁,森林逐渐缩小时,许多固守于旧的生活领地的动物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种猿类尝试着从树上跳下来,试探地走入草原,于是,便成了我们人类的祖先。

这些猿迈出的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之所以是猿,而不是别的动物走出了这一步,很大程度是因为猿本身是一种充满着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不断尝试各种新事物的物种。正是这种好奇心,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性行为模式。
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动物学家对人类近亲大猩猩的观察结果,非洲森林里的大猩猩从来不会在同一棵树上连续睡三夜,它们更多是每夜都更换"卧室";它们每餐都不会守着同一棵树当餐桌,即使那"餐桌"上有足够丰富的果实,他们也要在不同的树上跳来跳去的,品尝不同的美味;它们不会与同一只异性发生第二次性关系;……

按着莫瑞斯的推理,正是这种喜变化、求未知的习性,使得古猿勇敢地走出森林,走到今天宇宙飞船上天这一步。人类的全部演化都是靠着这种好奇与求新来完成的,这便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猿性"。

莫瑞斯以此来解释人类男性对多性伴的渴望,对不断与新的异性发生性关系的欲求。因为,人类男性继承着祖先的"好奇基因"。

那么,女性就没有继承这样的基因吗?毕竟,从树下跳下来的猿中,注定也有雌性呀。
理解莫瑞斯对这一问题的态度需要绕一个圈子,回到幼态持续的话题上。(注释1)

与戴蒙德不同,莫瑞斯同样强调了长期在家中哺乳的女性对"居家男人"的需要,但是,他并不认为女性通过所谓隐蔽排卵期等"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认为忠诚于丈夫既符合女性的切身利益,也符合男性的利益。

"雌性能保证得到雄性的援助,它们就可以更专心地担负起当母亲的重任。雄性确信雌性的忠诚,就能安心地外出狩猎,避免为雌性而争斗。后代也就能享受最大程度的照料和关心。"
"男性离开女性外出狩猎时,必须确信女性对他们的忠诚。因此,女性必须形成配偶倾向。另外,如果指望较弱的男性也要配合狩猎,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性权利。女性将不得不更多地被分属于个人,性体制将更加民主,而不是更加独专。同样,每个男子也需要一种牢固的配偶倾向。此外,男子都佩有致命武器,情仇将更加危险:这是每个男子满足于一个女子的理由。"

也就是说,莫瑞斯强调的是维护两性共同利益的需要,以及两性的共同成长,以促使两性战争不至于伤及到彼此的生存。这同样也为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提供了解释。

莫瑞斯说,发情期延长反过来又可以监视女子是否忠于配偶关系,因为她们受孕的机会增加了,如果在男子长期外出回来时发现他的配偶受孕,他便有理由怀疑是别的男性偷偷地做了手脚,他便会使用他的"致命武器"。所以,对固定的配偶关系的忠实,无疑是裸猿从树上跳到陆地上之后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保证。

莫瑞斯还指出,幼态持续有助于人类选择一夫一妻制,因为在较长的生长阶段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被加深,而稳定的配偶关系,可以看作是脱离父母后的一种补偿。

裸猿尝试过各种配偶关系,一夫一妻制是他们最后的选择。"由于妻妾间的财物及严重的情仇纠纷,一夫多妻的实行困难重重。同时,还会带来供养多子女大家庭的经济负担。"

但是仅这些理由显然仍不够,莫瑞斯又从人类性技巧与性高潮的角度寻求解释。

裸猿从性交中得到的性快乐显然强于任何一种猿类,他们还发现了许多技巧来增加性交的乐趣。而这些,都有助于强化一对配偶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通过更富有乐趣和更复杂的性生活加深彼此的粘和度。莫瑞斯因此说:"配偶间圆满的性生活并不是现代文明的某种复杂、堕落的产物,而是根深蒂固的、具有生理基础并有利于我们这一物种进化的一种趋势。"

人类女性具有性高潮,这在灵长目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一夫一妻制需要两性持久地相爱,而使他们共享的性活动更为丰富有趣无疑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人身上的性感带极大地丰富起来,除阴部外,唇、耳垂,甚至鼻子和每一寸肌肤都能带来性的快乐,这些无疑都有助于促进人的性乐趣。

直立使面对面的性交成为可能,而这可以使我们目睹配偶那已然丰富了的面部表情,将性快感和性高潮与"这一个"联系起来,而不是与千篇一律的臀部捆绑在一起。面对面性交,也帮助人类已然退化的嗅觉更容易闻到性伙伴腋下的性感兴味。

高潮还可以增加女性受精的机会,因为高潮过后她们更多地躺在那里休息,而不像祖先古猿那样抬腿便走。如果已直立的她们在性交过后立即走开,很可能会使精液流出。

其实,无论是莫瑞斯在《裸猿》中的论述,还是戴蒙德在《性趣探秘》中的推理,都有另一个心理学上的重要理论与这生物学上的研究相对应。这便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始意象理论。

荣格"集体无意识"这一重要概念,即认为我们今天人类的许多表现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原始意象"。我们平时意识不到"原始意象"的存在,但它确实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深处,即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上。

荣格说,原始意象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它决定着我们人类今天的作为。

荣格的这一理论,可以为戴蒙德确立起"终极因"提供一种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莫瑞斯思考的起点。

下·《裸猿》引发的关于现代两性关系的思考

莫瑞斯与戴蒙德对于人类生物性与今天人类性行为模式关系的论述,虽有一些不同之处,但绝对又是属于同一"派系"的,可谓异曲同工地强调着人类生物性的一面。这便引发出一些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两性观念的问题。

1, Sexuality理论能否颠覆旧有的生物决定论。

信仰Sexuality的性学家会对莫瑞斯和戴蒙德的著作不以为然,因为这二者都过于看重生物因素对人类性心理与性行为的影响了。

Sexuality一词在西方性学界出现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尚无标准汉译,潘绥铭教授使用的"性存在"为目前中国流传较广的汉译。

性存在理论的核心便是: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决定、影响着与性有关的事物,也就是说,性存在包括性的生物存在、心理存在、社会存在三个子系统,离开其中任何一个系统,我们对于人类性现象的认识都将是不完整的。性存在虽然肯定一切性的现象都来源于并且最终实现于性的生物存在之中,但它同时强调,无论性的生物存在多么强大或虚弱,它都是经历过社会化的,都是性存在整体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考察一切与性有关的问题,都应该采取这种多元的综合视角。用性存在视角观察人类不同的性现象,我们许多既有的看法便会受到颠覆。

而莫瑞斯和戴蒙德,则至少过分淡化了性的"社会化"这一过程。我们对他们的观念采取什么态度,或者说对性存在采取什么态度,将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性存在。

2, 我们对自身的"猿性"给予多少重视才够充分。

莫瑞斯在《裸猿》一书中开始便有精彩的表述:"
在现存的193种猴子和无尾猿中,192种身上都覆盖着毛发。唯一的例外是一种自称为人类的裸猿。这一不同寻常、高度发达的物种把大量时间花在考察自己崇高的动机上,而把同样大量的时间煞费苦心地用在抹杀自己的基本需求上。他为自己的脑容量雄踞于所有灵长目动物之上而自豪,但却企图掩盖自己在所有灵长目动物中阴茎也最大这一事实,而宁愿将这一荣耀违心地让给大猩猩……"

在裸猿身上,包括性欲在内的自然冲动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
而他的那些新冲动充其量不过才几千年罢了"。莫瑞斯这里指的"新冲动",是那些包括所谓文明在内的压制固有的自然冲动的事物。"我们不能指望他很快摆脱自己整个进化过程中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遗传基因。只要正视这一事实,他就远不会再去自寻烦恼,而会成为一种更为充实的动物。"莫瑞斯说,如果一群裸猿误入歧途,钻进文化的死胡同,那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这让我想起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人类来自于动物这一事实本身,使我们至今在许多方面未能超越动物性。"

对文化及文明的批判似乎是20世纪后半叶思想家们一个共同的着眼点。我们清楚的是,如果我们更注重自己的动物性的一面,今天许多成为我们性生活禁忌的东西都应该被破除。一切有助于获取性高潮的行为都是好的,不存在另外一个道德标准。

3,一夫一妻制是否还有生物学上的支持依据。

莫瑞斯对配偶制形成原因的分析很自然地引起我们对这种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得到保证提出质疑,莫瑞斯自己也曾经说:"
很明显,配偶制只在以下场合生效:女子生育众多的后代,男子与其他人外出狩猎。虽然这种形式基本上得以维持,但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人工节制生育倾向的出现,这意味着在丈夫外出期间,女子将没有繁重的家庭负担,因而更可能心生淫念。另一种倾向就是女子加入狩猎队伍。"我们可以将"女子加入狩猎队伍"理解为广义的女子介入经济生活,具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地位。

更重要的一点也许还在于,配偶关系能够满足裸猿的性好奇,却并不能抑制所有的好奇心,即使他们将配偶间的性活动弄得再复杂,也总有心生厌倦的一天。"
虽然强烈的性印记使配偶双方紧密相连,但不能消除他们对婚外关系的兴趣。如婚外关系与配偶关系产生严重的抵触时,就得寻找比较和缓的解决方式。这就是被大规模采用的广义的观淫癖。"电视、广播、电影、戏剧、小说,都在满足着这种观淫的欲望。与此同时,卖淫与嫖娼也被认为是配偶关系的补充,却不影响这种关系。

但是,配偶关系真的会因此而变得稳固吗?我们不能不再做更深一层的思考。

莫瑞斯说:" 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成分--进食、恐惧、性和父母照料--的发展都归结于文化因素的话,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定能更好地对之加以控制,并不断修正、使之适应科学发展的急剧需要。但我们并不如此,而是一昧屈从自己的动物本性,默认在心中作怪的复杂的兽性。我们如果坦率些,就会承认,要改变这一点仍需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以及同样的自然选择的遗传程序。同时,只有我们的高度文明不冲撞、压制我们的基本需求时,这种文明才能得以繁荣。"

莫瑞斯关于裸猿的论述,也许可以归结到一句话:不要过多违背"制约我们生物本性的法则",否则,我们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就将"土崩瓦解"。

人类一息尚存,思考便没有止境。

(方刚,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

注释1:我们在对《性趣探秘》的讨论中已然涉及到人类的"幼态持续"。我以为"幼态持续"是一个很好的汉译,而我读的这个版本的《裸猿》将其译为"幼态成熟",难免引起歧意。所以,本文中仍使用"幼态持续"这一译法。

《裸猿》,D·莫瑞斯著,周兴亚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生物本质主义对人类性行为的解读

生物本质主义对人类性行为的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17:53 新浪伊人风采

  文/方刚

  在对人类性行为的解读中,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与生物本质主义(biological

essentialism)一直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前者主张,人的性行为,包括性倾向,是在社会与文化因

素影响下形成的,因此,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们的sexuality(性存在)便也存在差异;而后者则认为

,人们的性表现是先天注定的,由不受任何时间、地
域和外部力量影响的生物要素决定,有其不变的本源。

  性社会学的学科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非此,这门学科将无以立足。

  生物本质主义主要到生物学和医学中寻找证据,随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生物

本质主义也盛极一时,其中两个重要流派――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和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简称EP),不断有重要的有影响的学术著作问世。

  第一节 "终极因"决定一切?--社会生物学与《性趣探秘》

  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这样给它下定义:"对一切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

系统研究。"(威尔逊)可以说,这门学科是"为了解释许多复杂到社会化行为的生物基础" (Gene)而产

生的,它的出现与上世纪最后几十年生物科学的巨大发展密不可分。威尔逊在1975年出版了轰动学界一时

的《社会生物学--新综合理论》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另一位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是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他的代表作是《自私的基因》。其他重要

代表人物还有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贾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等等。其中戴蒙德有两本

著作最著名,一本是《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另一本便是《性趣探秘》(Why is

Sex Fun?)。

  戴蒙德说,此书的主旨是告诉人们,物种的性行为是由其生物学上的其它特征潜移默化决定形成的。

"它(这本书)不能让你免除配偶拈花惹草、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只顾孩子而冷淡你的苦楚。但本书会帮助

你理解为什么你的身体是以这种方式感知外界,为什么你所爱的人会有这种行为。"(戴蒙德,1998:2)

  两性间的一些问题多年来让人们争论不休,比如,为什么男人更容易有外遇,而女人多更乐于"忠贞

"?为什么外遇中的男人很少想到离婚与情人再组家庭,而女人一旦陷入外遇往往会渴望与情人一直生活

在一起?有人说,这是因为"女人重情,男人重性",但在戴蒙德看来,这只是一种"近因机制",即"

最紧密而直接的起因"。(戴蒙德)

  戴蒙德给了我们一个"终极因"的概念,即"导致这一起因的一长串因素中最终的应该原因"(戴蒙

德)。而《性趣探秘》一书,通过对人类的性习惯寻找进化上的根源,试图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终极因

"。

  作者的思考首先由破解人类独特的性行为方式开始。在所有动物中,人类的性行为最为 "怪诞",

如:多数男女维持长期的配偶关系,反复性交,互相承担义务;与其他夫妻比邻而居;男女一起照顾后代

;私下性交;排卵期被掩盖起来,无法直接观察到;等等。这些在动物界几乎都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解释说,人类的性行为方式与所有动物的性行为方式一样,都是为了更适于传递基因,为了生存

与繁衍。不同物种的不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点对物种所采取的性策略有决定作用,自然选择决定了人类基

因传递的行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怪诞"的性行为。

  单以雄雌交配后对待受精卵的方式,戴蒙德便做出一系列精彩推演:"假如该受精卵在完全无助的情

况下仍有存活的可能性,假如父母在这段本该用来照顾这第一个受精卵的时间里能够创造出很多新的受精

卵,那么父母双方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抛弃这第一个受精卵。" (戴蒙德,1999:15)

  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通常是,幼崽只有在得到父母一方照顾的时候才能存活,那么,谁来照顾它,

便引发了两性战争。戴蒙德指出,狠心遗弃配偶、子女的一方无疑能推进其利已的进化目标:去传递更多

的基因。于是,谁留下来便往往取决于哪一方付出的"投资"大,以及因为进一步照看受精卵或受精胚胎

哪一方会丧失更多的选择机遇,父母哪一方对于受精卵或受精胚胎与自己具有血统关系更具信心,等等。

  我们获知:雌性付出的卵子比精子大100万倍,在体内成长时需要不断为之付出营养,还必须付出整

个孕期的时间;雌性无疑能够确定体内的胎儿与自己所具有的血统关系,而雄性对此没有信心,要保证自

己的基因传下去,与尽可能多的异性交配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在哺乳期内雌性再与其他雄性交配不可能

生育,也就是说,雌性在这段时间内照顾子代对于其传递基因并没有任何损失,但是雄性却可以不断地使

更多的雌性受孕,所以它选择了离开,这促使了动物界主要由雌性照看后代这一模式的形成。

  同样的道理用于人类,可以解释为什么"女人重情,男人重性"了。男人对性的多样化更感兴趣,因

为这有助于他们传递基因;而人类个体需要在父母的呵护下渡过漫长的时期才能独自生活("幼态持续")

,这增加了生活负担,女性必须将男人留在身边,才有助于她们自己和孩子获得足够的生活帮助与经济支

持。由此可以推论:男女两性对于婚外性行为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它的生物学基础就是哺育子女对于父

母的遗传价值所存在的性别差异。

  男人多不断寻找外遇,他们对待外遇的态度是只要娱乐不要走进婚姻,而女人则想从外遇中要一份新

的婚姻,这主要是因为男人只为传递基因,而女人可能是因为对婚姻不满,而想从外遇中找到一份更稳定

的婚姻,或者一个比自己的丈夫基因更好的男人。

  对于人类女性排卵期的隐蔽,戴蒙德介绍了诸如反避孕理论、防止杀婴理论等多种假说,其中"居家

男人"理论这样解释:公开排卵期,意味着在非排卵期雄性可以放心地将妻子留在家中,因为知道她此时

不会接受其他男人。但如果雄性真这样放心地远去,那么母亲将无力抚养孩子,婴儿会大批死去,基因不

能顺利传递。因此,隐蔽排卵期是女性迫使丈夫们留在家中的方法,使他们不知道自己何时不会有"外遇

"。同时,她们即使在排卵期之后也保持对性的接受力,此时,性娱乐被假定为具有维系人类配偶共同养

育后代的纽带作用。男人一直留在家中,也可以使他们对新生儿有自己的基因更具信心。戴蒙德因此说,

隐蔽的排卵期、持久的性接受能力可以促进一夫一妻制、共同育儿,以及加强父亲们尽父道的信心。

  除以上论述外,《性趣探秘》还为我们考察了男性哺乳在生理上的可能性,女性绝经期消失对传递基

因的有益性,以及"躯体性信号"对人类选择具有良好遗传基因的异性的帮助,等等一些十分有趣的话题

  作者还告诉我们,如果环境改变,生态学特征会顿时改变,个体携带着的生物学特征则会通过自然选

择缓慢改变。也就是说,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性活动方式,即使在那些特殊的生存环境已改变的今天,也

并不会轻易地改变。这一论述旨在使我们相信该书讲述的生物学知识同样是解释今天人类社会一些现象的

"终极因"。

第二节,多少"猿性",多少"人性"?--心理学与《裸猿》

  进化心理学被认为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是进化论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体。这一学说得名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但它的存在已久。"进化心理学运用达尔
文的'自然选择'理论,解释人类的心理要求和生理需要。进化心理学家们指出,人类心灵的容纳能力是

可以'调节'的。千百万年以来,人的心灵在不断地经受锤炼和调整,以适应周围环境的挑战。正因如此

,人类的行为变得十分易于理解:人的行为不仅仅受某个具体环境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

心理因素的引发,人类的性行为的差异性,也受这些因素制约。"

  进化心理学的一个理论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繁衍,但男性和女性对此有截然不同的观念。就

我们远古祖先来说,男人与女人对性的看法完全两样:由于承担着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受孕、怀胎的使命

,所以女人选择男人的标准,主要集中在男人是否热忱、健康、忠实,是否善于捕猎、烤猎物等。相比之

下,男人在择偶时就相对随便一些,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不必承受怀孕之苦,另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性是男

人完成传宗接代使命的最有效途径,除此之外其它因素并不太要紧。

  D-莫瑞斯是一位美国动物学家,在他的眼里,人不过是一种体表毛发退化了的猿,其行为也是文化下

的"人性"与野生状态下的"猿性"的合二为一。《裸猿》从这一独特物种的起源、性、抚育、探索、搏

斗、进食、安适等各个侧面进行了考察,我们这里将专门探讨其中关于性的论述。

  对于"女人重情,男人重性"的话题,我们已然知道,《性趣探秘》的作者戴蒙德视之为追求基因传

递最大利益的结果,对此,莫瑞斯的阐述却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为我们观察社会生物学与进化心理学的差

异提供了样本。

  莫瑞斯说,当气候变迁,森林逐渐缩小时,许多固守于旧的生活领地的动物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种

猿类尝试着从树上跳下来,试探地走入草原,于是,便成了我们人类的祖先。这些猿迈出的第一步是至关

重要的。之所以是猿,而不是别的动物走出了这一步,很大程度是因为猿本身是一种充满着好奇心,勇于

探索未知,不断尝试各种新事物的物种。正是这种好奇心,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性行为模式。

  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动物学家对人类近亲大猩猩的观察结果,非洲森林里的大猩猩从来不会在同一棵树

上连续睡三夜,它们更多是每夜都更换"卧室";它们每餐都不会守着同一棵树当餐桌,即使那"餐桌"

上有足够丰富的果实,他们也要在不同的树上跳来跳去的,品尝不同的美味;它们不会与同一只异性发生

第二次性关系;……

  按着莫瑞斯的推理,正是这种喜变化、求未知的习性,使得古猿勇敢地走出森林,走到今天宇宙飞船

上天这一步。人类的全部演化都是靠着这种好奇与求新来完成的,这便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猿性

"。莫瑞斯以此来解释人类男性对多性伴的渴望,对不断与新的异性发生性关系的欲求。因为,人类男性

继承着祖先的"好奇基因"。

  那么,女性就没有继承这样的基因吗?毕竟,从树下跳下来的猿中,注定也有雌性呀。理解莫瑞斯对

这一问题的态度需要绕一个圈子,回到幼态持续 的话题上。

  与戴蒙德不同,莫瑞斯同样强调了长期在家中哺乳的女性对"居家男人"的需要,但是,他并不认为

女性通过所谓隐蔽排卵期等"技巧"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认为忠诚于丈夫既符合女性的切身利益,也符合

男性的利益。"雌性能保证得到雄性的援助,它们就可以更专心地担负起当母亲的重任。雄性确信雌性的

忠诚,就能安心地外出狩猎,避免为雌性而争斗。后代也就能享受最大程度的照料和关心。"(莫瑞斯,

1998:20)

  "男性离开女性外出狩猎时,必须确信女性对他们的忠诚。因此,女性必须形成配偶倾向。另外,如

果指望较弱的男性也要配合狩猎,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性权利。女性将不得不更多地被分属于个人,性

体制将更加民主,而不是更加独专。同样,每个男子也需要一种牢固的配偶倾向。此外,男子都佩有致命

武器,情仇将更加危险:这是每个男子满足于一个女子的理由。" (莫瑞斯,1988:35)

  莫瑞斯说,发情期延长反过来又可以监视女子是否忠于配偶关系,因为她们受孕的机会增加了,如果

在男子长期外出回来时发现他的配偶受孕,他便有理由怀疑是别的男性偷偷地做了手脚,他便会使用他的

"致命武器"。所以,对固定的配偶关系的忠实,无疑是裸猿从树上跳到陆地上之后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

保证。

  莫瑞斯还指出,幼态持续有助于人类选择一夫一妻制,因为在较长的生长阶段中,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被加深,而稳定的配偶关系,可以看作是脱离父母后的一种补偿。

  裸猿尝试过各种配偶关系,一夫一妻制是他们最后的选择。"由于妻妾间的财物及严重的情仇纠纷,

一夫多妻的实行困难重重。同时,还会带来供养多子女大家庭的经济负担。" (莫瑞斯)

  但是仅这些理由显然仍不够,莫瑞斯又从人类性技巧与性高潮的角度寻求解释。

  直立使面对面的性交成为可能,而这可以使我们目睹配偶那已然丰富了的面部表情,将性快感和性高

潮与"这一个"联系起来,而不是与千篇一律的臀部捆绑在一起,这为"爱情"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面对

面性交,还帮助人类已然退化的嗅觉更容易闻到性伙伴腋下的性感兴味。

  裸猿从性交中得到的性快乐显然强于任何一种猿类,他们还发现了许多技巧来增加性交的乐趣。而这

些,都有助于强化一对配偶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通过更富有乐趣和更复杂的性生活加深彼此的粘和度。

莫瑞斯因此说:"配偶间圆满的性生活并不是现代文明的某种复杂、堕落的产物,而是根深蒂固的、具有

生理基础并有利于我们这一物种进化的一种趋势。" (莫瑞斯)

  人类女性具有性高潮,这在灵长目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一夫一妻制需要两性持久地相爱,而使他们

共享的性活动更为丰富有趣无疑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人身上的性感带极大地丰富起来,除阴部外,唇、

耳垂,甚至鼻子和每一寸肌肤都能带来性的快乐,这些无疑都有助于促进人的性乐趣。高潮还可以增加女

性受精的机会,因为高潮过后她们更多地躺在那里休息,而不像祖先古猿那样抬腿便走。如果已直立的她

们在性交过后立即走开,很可能会使精液流出……

  第三节,本能,还是欲望?--建构主义的反击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把性当作生理天赋的自然化概念,……学家提出,性的意义、身份和类

型是社会和历史互动的产物――用一个术语来表达,性是被建构而成的。"
(李银河,2000:89)福柯是建构主义的重要人物,《疯癫与文明》中便显露建构论思想,而《性史》被一

些学者认为第一次把性看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

  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外在文化的作用,认为人本来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天生的和一成不变的

sexuality,性并不是一种独立于外界条件的观念,而是文化建构的结果,而这种建构会随着时代和社会

的改变而不同。性和性行为并不是什么自然范畴,只适于人类社会的范畴,不适于推演到其它社会。"不

存在一个其本质独立于文化、权力关系的性,任何显现出来的、任何呈现给我们的性,都是某种建构的结

果。" (李鑫,2001)

  "他们(建构主义者)的共同点都在于认为性爱应该被视为一种流畅而变化着的现象,受制于一定的社

会条件,而这些条件包括对性爱和性经历(包括性行为)的定义。……建构主义的最有用之处在于挑战长期

以来有关自然性和普遍性的假设。社会建构主义者很乐意探问新颖甚至大胆的问题,认为性爱本身就很值

得推敲。他们指出,我们一直将性爱视为一种永恒的人类经历,但我们对此的理解却来源于自身的经历,

而这些经历和其它时期或者其它社会的人的感受也许大不相同。"(简-森,2001)"在这里,人被看作是

有资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行动者,他们积极主动地创造或建构着社会世界。"(沃特斯,2000:7)

  如果我们认同于生物本质主义,认同于一个共同的"终极因",就无法透彻解释何以不同民族、不同

文化、不同时代下,人们的性行为会有很大的差异。

  性社会学同生物本质主义相对抗的,有一个"性脚本"理论,"性脚本"即在一种文化中,为人类的

性行为提供的"蓝图",包括同谁发生性行为、做什么、什么时间做、在什么地方做、为什么做,等等。

"各个社会的脚本大相径庭,这些栏目却是相同的。人在任何社会中生活和成长,都不能不学习这个社会

的性脚本,以便去实行它、掌握它。这个学习过程或许并不是一个系统和自觉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对周

围环境提供的信息做出反应、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约翰-格农,1994:11)性脚本是一个文化概念。

马林诺夫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观察到的那里青少年性行为十分活跃,而我们社会今天青少年的性行为

仍属禁忌,都是由不同的性脚本,而不是终极因决定的。

  无论是戴蒙德,还是莫瑞斯,都强调了传递基因是生物的根本目的,但事实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发

现人类并不总是做出使自己的基因得以传递的选择。现代社会的丁克家庭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一切

物种当中,只有人类具有目的性,这些目的甚至可能是反生物学的,即反生存、反进化的。例如,欧洲中

世纪的一个教派就曾认为,肉体即罪恶,生育因此也是邪恶的,因为它创造出更多的寓于肉体之中的灵魂

。这个教派的信徒不相信赎罪,认定唯一的选择是绝育和死亡。没有任何其他物种能够作出这样的选择。

这就证明了存在于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巨大鸿沟。只有人类能够为有损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找到理由。"

(约翰-盖格农,1994:21)

  驳斥基因决定论的另一有力证据是:人类早年根本不知道男性与生育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男人

在他外出时,他的妻子怀孕了,他会愉快地接受这个事实并承认孩子,他一点也不怀疑妻子通奸。……在

丈夫外出很长时间出生的孩子,也将看作是他自己的孩子,对他来说父子社会关系是长期有效的。"(马

林诺夫斯基,1998:137)

  本质主义说父亲们尽父道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顺利成长,基因成功传递,我们却看到,当孩子与父

亲被认为既不存在"基因"关系,又不存在继承关系的时候,"他继续与他们作朋友,帮忙他们,教导他

们,他们乐意什么就是什么,喜欢多少就是多少。孩子在此时期较不关心于他,这是诚然,因为他们都是

通体上喜欢自己的小伙伴。然而父亲老是在那里
作着有裨益的顾问,一半是游戏的伴侣,一半是保护人。……代表法律和约束的不是父亲,而是另一个男

人(指母舅)。"(马林诺夫斯基,1986:45) "父亲是子女的亲爱仁慈的朋友,不是被人承认的宗亲,他

是一个外人……统制孩子的权威,乃在母舅的手里。" (马林诺夫斯基,1986:12)对于这样的人类学观

察结果,终极因难以给出信服的解释。

  还说那个"女人重情,男人重性",本质主义从基因传递角度解释,建构主义则可以反驳说,在马林

诺夫斯基观察到的母系社会并不存在着这种性别差异,差异只存在于我们男权文化中,同"男人三妻四妾

,女人三从四德"的观念一样,都是男权文化塑造的产物。

  建构主义这样反驳本质主义:"到目前为止并无证据表明,诱发灵长类动物性兴奋的荷尔蒙过程与人

类性兴奋的产生有任何相同之处,也无强有力证据表明,人类女性在月经排卵期周期有性兴奋程度上升的

表现。此外,近期对不同种类的灵长类动物(黑猩猩、大猩猩、猩猩)的研究,揭示出它们各自的行为具有

极大的差异,并且发现,这种差异是由生长环境及其他非生理因素造成的。人对灵长类动物的观察越仔细

,在其行为中发现的差异及复杂程度就越高,从某一种灵长类动物的行为推论另一种灵长类动物尚且十分

困难,更不用说推论到人类行为了。" (约翰-格农,1994:19)

  "由于语言、文化与历史的因素,人类与灵长类之间的鸿沟越变越深,以致人们只能采用比拟或隐喻

的方法来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关系。生物学可以为人类的行为划定范畴,却解释不了人类行为的差异和复杂

性。" (约翰-格农,1994:20)

  建构论主张,要对本能与欲望进行明确的区分:"人人生来就有某种本能。但本能和欲望是两回事,

本能是自在的,而欲望是因他的,欲望指明了一种关系,它具有意向性,它指明了一种意向──和谁?而

生物本质主义却把欲望这种后天的关系和那种先天的本能等同起来,把欲望降格为本能,欲望被看成为生

理性本质,这是荒谬的。" (李鑫,2001)莫瑞斯提出多性伴侣是一种本能,但本能是否就意味着对每个

异性都有欲望呢?

  "它(建构主义)不否认这种建构是基于一种实存的质料,但性的任何表明其价值意义的特性无疑是后

天赋予的,当然这并没有否定生理实体作为一种主体的物质基础的地位,但这种生理实体本身不包含任何

文化上的价值特性。" (李鑫,2001)这,就涉及到了性社会学最重要的概念--xuality,这个词在西方性

学界出现也不过三十多年的历史,它的核心是:生理、心理、社会共同决定、影响着与性有关的事物,也

就是说,性存在包括性的生物存在、心理存在、社会存在三个子系统,离开其中任何一个系统,我们对于

人类性现象的认识都将是不完整的。性存在虽然肯定一切性的现象都来源于并且最终实现于性的生物存在

之中,但它同时强调,无论性的生物存在多么强大或虚弱,它都是经历过社会化的,都是性存在整体中的

一个子系统。

  生物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激烈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性倾向。同性恋者倒底是先天决定的,还是

后天形成的,随着同性恋亚文化的繁荣,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在这方面,虽然本质主义者不断借

助基因学与神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自己张目,但建构主义者的反击也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

  "我们之所以坚持建构说,……对性倾向这种社会存在(之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社会存在,不仅仅指

它是存在于我们社会中的一种现象,还因为,我们不认为在非社会的动物界,也存在着一种被称为性倾向

的东西,我们宁愿相信:那是一种化学刺激的结果,这是一种纯粹生理的决定,而且物种越低级这种生理

的决定就越明显)的深刻认识。首先,性倾向是一种心理现象,而不是一种本能,因为本能并不是也不经

过一个心理的过程,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说:本能是生理的,或者说是生理因素的(近乎)绝对的

决定或者规定,或者说,这是生理的外在反映,它不需要经过一个意识的过程,它的确更多地是一种生理

的外在表现。但我们说,假如在我们的生理和我们的行为之间插入一种被称为心理的意识的过程-的能动

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完全服从的翻译者--任何欲望的生理说就变的荒谬了,欲望不是对生理的翻译,欲

望并不是本能,它是一种心理的过程,本能除了是一种自在的力- -么也不是,而欲望则有着丰富的内涵

--于它和本能有着质的差别。欲望是一种审美(所以,一个同性恋者不会爱上所有的男人,而生理决定论

者却无法阻止我们去爱上一切同性),是一种社会关系(一只不具备和人类发生关系能力的狼孩是不会对我

们产生欲望的,我想它应该去和狼谈情说爱。但按照生理决定论者的看法,似乎我们在去野外考察时,要

提防狼人的强奸,或者说我们也许得为了一个狼孩的爱而烦恼),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被主体赋予的价值,

但我们只要认真想想就可以知道,本能仅仅或至多只具有一种外在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我们赋予它的,它

本身不具有也不指明任何价值),是一种意识(所以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欲望,但有一点是我们不能控制的

,那就是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本能,本能原则上说不是一个意识的对象)。" (李鑫,2001)

  "生理因素仅仅对我们属性中的那些非方向性的性质--是说--自身不指明任何价值取向的性质--中性

的性质--要影响,比如象强度、广度之类的性质。……本能的唯一感激就是:它提供了我们成为人类的各

种可能(注意,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定向。本能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取向的能力,它不会判断好坏

和美丑以及喜欢或厌恶)。……本身不会指使我们去干任何事,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我们干那些事的可能。

比如,饥饿的本能本身并不能造成我们吃汉堡包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本能不是一种想吃汉堡包的本能,这

时候我们需要我们的欲望来指示我们做这件事,也就是说,我们的对汉堡包的欲望造成了我们吃汉堡包的

结果。但显然没有任何人相信我们的本能就是吃汉堡包的,或者说我们有一种吃汉堡包的本能,我们的本

能必须转化成一种文化的形式才能对汉堡包起作用,但这种转化的过程可以说完全是由外在的因素主导的

,外在的因素可以把它塑造成对汉堡包的欲望,也可以包它塑造成对汉堡包的恶感,而使它成为对全聚德

烤鸭的欲望。或许我们唯一可能承认的是这一点:本能可以决定我们欲望的强度本身不指明任何价值也即

在文化上它是中性的,所以给我们注射所谓足够的雄性激素并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爱女人的男人,而只是

增加了我们对同性的欲望的强度。可以说,如果没有本能,我们人类的一切包括它的所有的社会属性和文

化的创造都将成为不可能。但是我们能否就这样说,我们的一切活动原来只是一些本能呢?我敢说,没有

人会赞成这一点。……的人类活动在本质上都是心理过程(其中意识是最主要的)的结果。而本能根本就不

是一种心理过程,换句话说,它和心理无关。这样,我们就把(被欲望主导的)行为,切的说被主体赋予某

种价值的行为和本能(生理的体现)划清了界限,我们不在把我们的每一次迈出我们的脚步看成是我们的某

些激素的结果。" (李鑫,2001b)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性别视角观察,本质主义还具有明显的话语霸权倾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女

性主义全面颠覆历史,加以重构,比如,她们指责人类的文学史、社会史、科学史等等都是男人完成的渗

透着男性霸权思想的产物,甚至连《圣经》也被指责为充斥着男人的话语霸权,而在女性主义者的《圣经

》中,上帝是女人,耶稣也是女人。以这一思维逻辑看,《性趣探秘》之类的著述无疑是男性生物学研究

者凭借其话语权进行的又一次充斥着性别沙文主义的文化建构。最典型的特征是,其对当今人类性行为模

式的终极因解释是会使男人从中受益的,为男人的"重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助长男人"风流"的气

焰,进而使"怨妇"们更难讨公道。

  直到今天,本质论与建构论的论争仍在继续着,但是,这一论争显然极大地丰富与发展着建构论思想

。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社会建构主义在学术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而建构主义,正是性社会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

  2002年10月 初稿

  2003年2月 二稿

  参考文献

  戴蒙德,1998:《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简-克罗森,2001:《本质还是建构:到底争论些什么》,载于《桃红满天下》增刊44期

  李银河,2000:《酷儿理论》,时事出版社

  李鑫,2001a:《不要误解建构主义》,载于电子刊物《桃红满天下》增刊40期

  ――,2001b:《再谈建构主义》,载于《桃红满天下》增刊44期

  莫瑞斯,1988:《裸猿》,光明日报出版社

  马林诺夫斯基,1986:《两性社会学》,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1998:《神圣的性生活》,知识出版社

  沃特斯,2000:《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

  威尔逊,《新的综合》

  约翰-盖格农,1994:《性社会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Gene,《生物社会学》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

裸猿的争斗与顺从行为

 作者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人也把人类称为"裸猿",并以动物学家的眼光,对人类基本行为的起源、模式和功能加以考察,从而揭示出人性中的动物性一面。

德斯蒙德•莫里斯

  要想从本质上理解我们的攻击欲,就必须以我们的动物本源为背景来加以考察。不幸的是,我们这种动物总热衷于进行大规模的暴力破坏活动,所以我们很难客观地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
,就在讨论如何制止攻击行为的问题时,即使是那些最理智的知识分子也往往会相互攻击。这并不令人吃惊。我们这个世界,不说在本世纪末就要自我毁灭,至少现在是一片混乱。我们惟一可以自慰的是,我们这种动物曾有过一段令人兴奋的"执政时期"。虽然这段时间从物种进化的角度讲并不算长,但发生的事情却很多。在此期间,我们拥有了精良之极的攻击手段和防御手段。

  动物间的相互争斗总是有充分理由的,不是为了争夺群体中的支配地位,就是为了争夺领地。有些动物只注重等级,不拥有固定的领地;有些动物中注重领地,不讲究等级;还有一些动物既需要拥有领地,又非常注重等级,所以它们的攻击欲具有双重形式。我们就属于这样一种同时具有两种攻击欲的动物。

  那么,我们是怎样进行攻击的呢?我们攻击时有哪些行为模式呢?我们又是怎样相互威胁的呢?对此,还是让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动物的情况。当一只哺乳类动物被激怒而具有攻击性时,它的身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最基本的生理变化:身体的各种机能都受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随时准备采取行动。(自主神经系统由两个相互对立的系统——即: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前者的作用是使身体紧张而倾向于激烈举动。后者的作用正好相反,是使身体松懈而倾向于保存体力。)但是,它还是会有点犹豫。奋力出击固然有可能赢得胜利,但也有可能因此而严重受伤。也就是说,它既有攻击情绪,同时又有畏惧情绪。攻击情绪鼓励它往前冲,畏惧情绪则诱使它往后退。这是一种紧张的内心矛盾状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这只被激怒的动物不会直接发起攻击,而是开始威胁对方。它尽管很想攻击,但内心的矛盾使它没有马上采取攻击行动。在这种情势下,如果它摆出的那副攻击架势足以吓住对方,如果对方因为害怕而退却了,那当然是它最愿意看到的结果。它既赢得了胜利,又没有流血。显然,要不冒受伤的风险而解决争端,威胁是一种最好的手段。

  威胁手段从行为上说虽然极其有利,从生理上说却是有问题的。为了获得最大的能量,身体机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起来,如同把所有"部队"都调上
"前线"准备"投入战斗",但后来,这些"部队"仅以自己的"威严"就吓退敌人而赢得了"战争"。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本来肉体搏斗紧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而发生,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肉体搏斗并没有发生,而是处于一种攻击情绪和畏惧情绪相矛盾的自我紧张状态,交感神经系统的工作停了下来,副交感神经系统就开始狂热地工作。于是,原先绷紧的肠胃一下子松驰下来,从而会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排便欲望;原先被控制在膀胱里的尿液,则很可能会一下子失去控制而释放出来。原先从皮肤流入肌肉的血液,现在会大量回流,所以苍白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通红。原先深而快的呼吸因突然被打断而变成了大口大口的喘气。

  这种生理上的反常现象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威胁信号。许多动物的脸部或者臀部都有部分皮肤裸露,这部分皮肤不是发白,就是泛红,似乎时时在向同类发出威胁信号。至于威胁时急促的呼吸声,则在许多动物身上演变成了具有威胁性的嘶叫声和怒吼声。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动物最原始的声音信号,其后的整个声音联络系统都发源于此。因呼吸急促而产生的另一现象,即身体膨胀,也同样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威胁信号。许多动物在表示威胁时会鼓起气囊或者肚囊,从而使自己的身体显得比平时大一点。

  威胁时的体毛耸起,固定化和信号化之后就成了身体特定部位的特殊体毛,如冠毛、鬃毛比其他部位的体毛更长或者更硬,而且色泽也往往和其他部位的体毛形成强烈反差。当一只动物发出威胁时,全身体毛耸起就一下子使它显得比平时大了许多,再加上这些特殊部位的体毛耸得更高而且往往会发亮,那就更容易使对手不寒而栗了。

  以上种种信号化演进不仅扩大了动物的表达系统,同时也使动物的"情绪语言"变得更加精细而更具表达力。它们使动物拥有更精切的"语汇",从而使威胁行为变得更加"可读"。

  不过,这只是事情的一半。我们刚才谈到的仅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信号。那么,肌肉自身的情况又如何呢?它们为猛烈的攻击而绷得紧紧的,但攻击却没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系列矛盾意向、矛盾动物和矛盾姿势。由于身体同时受攻击意向和退缩意向的支配,产生的动作便是一进、一退、晃动、蹲伏、跃起、靠上去、再避开。原先的示意动作已变得形式化,变成了形式化的、有节奏的身体扭动。可以说,动物的整套攻击信号就是这样形成的。

  因此,在许多动物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种"威胁仪式"和形式化的"打斗舞蹈"。两只相互威胁的动物会绕着对方团团转,动作很夸张,姿势很独特,身体却很紧张。它们会耸腰、摆头、有节奏地左右晃动身体,或者反复做出形式化的奔跑动作。它们会用前爪扒地、弓起背,或者把头垂下。所有这些示意动作都具有社交信号的重要功能,它们和自主神经系统信号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动物强烈的攻击欲望,同时也明确显示出它们是如何在攻击欲望和退缩欲望之间取得平衡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殊信号来源,那是从一类可称为"转移动作"的行为中产生出来的。强烈的意向矛盾有多种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动物有时会做出一些奇怪的、看上去似乎和攻击无关的动作。所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两只正在相互威胁的动物会突然间莫名其妙地去吃点东西,然后又马上回来,恢复原先的相互威胁。或者,一边相互威胁,一边做出搔痒动作和梳理动作。有些动物甚至还会"临时睡觉",一边打呵欠或者伸懒腰,一边把头一缩,摆出一副打瞌睡的样子。

  以上这些,即:自主神经系统信号、自相矛盾的意向动作和姿势,以及"转移动作",经过形式化之后就为动物提供了大量的威胁信号。在大多数情况下,敌对者足以用它们来解决争端,从而避免流血争斗。但是,如果仅靠威胁无效,那么威胁信号就只能让位于攻击技巧了,随之而来就是各显神通的肉搏战。但是,不管是用牙齿咬、用头撞、用身体挤、用后腿踢、用前肢抓,还是用尾巴抽,同类动物之间的争斗是很少造成伤亡的。有些动物即使拥有致命武器,也极少把自己的捕猎手段用于同类之间的争斗。对手一旦被征服而不再构成威胁,也就没事了。失败者会被放走,胜利者决不会浪费精力再去伤害它,或者折磨它。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方面,是失败者的行为。当一只动物无法对抗时,它当然是想尽快离开,但这并不是总能做到的。所以,在两种情况下,弱者就必须向强者发出信号,表示它不想再继续争斗了,而且已不再是一个威胁。

  弱者表示顺从的最原始方式,就是身体保持静止不动。因为攻击总要牵涉到身体活动,所以身体静止不动就表示无攻击意向。在这样做的同时,它们往往还会把身体蜷缩起来。因为攻击时往往要使自己的身体显得很大。还有,把视线移开,不直观对方,因为攻击的时候眼睛总是盯着对方的。总之,凡是和威胁姿态相反的姿态都可用来表示顺从。如果某种动物通常是用低下头来表示威胁的,那么有意抬起头就成了一种重要的顺从姿态。如果一种动物攻击时总要耸起体毛,那么使自己的体毛倒状就是顺从的意思。有时,弱者还会有意把身体最易受攻击的部分暴露在强者面前,以此表示顺从。譬如,黑猩猩在争斗时前肢最容易被咬伤,所以它们表示顺从的姿势就是在强者面前伸出前肢。

  还有在强者面前做出幼小动物的乞食动作。弱者伏下身体,用群体内幼小动物的乞食动作诱发强者的育儿情绪。这是雌性动物在受到雄性攻击时最有可能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非常有效,雄性动物很快就会做出反应,反刍出一些食物。雌性动物只要把这些食物吃下去就没事了,因为雄性动物此时的情绪已经转移,作为保护者的育儿情绪占了上风,攻击情绪也就相应减弱了。

  弱者在强者面前做出雌性的交媾姿势。弱者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都有可能向强者翘起臀部,而当它做出这种典型的雌性交媾姿势时,强者很容易产生交媾情绪,从而抑制了原先的攻击情绪。强者会爬到弱者背上象征性地做出交媾动作,以此显示它的强者的地位。这样,也就平息了争斗。

  诱发强者的梳理情绪(或者被梳理情绪)。相互梳理体毛在动物群体中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而且意味着群体生活相当安宁。所以,弱者要转移强者的攻击情绪,可以发出信号请求对方允许自己为它梳理体毛,或者发出信号请求对方为它梳理体毛,这通常都能使强者停止攻击,让弱者为它梳理。而当强者的攻击情绪在梳理过程中有所平息时,弱者便溜之大吉了。

  以上这些就是动物用以防止争斗过于残酷的基本方式。"锐牙利爪和嗜血本性"这一短语,原是用来指大型食肉动物的捕猎行为的,如果以为动物在同类争斗时也同样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种生存至今的动物,都不可能是喜欢自相残杀的动物。动物的内部争斗总是有限的、受到控制的。越是凶猛的动物,越是拥有致命捕猎手段的动物,在内部争斗时就越有自制力,越不会置同类于死地。这才是真正的"丛林法则",用以解决领地之争和等级之争的法则。那些不遵守这一法则的动物种类在很久以前就全都灭绝了。

  那么,作为一种动物,我们是如何争斗的呢?我们有哪些特殊的威胁信号和顺从信号?有哪些争斗方式?又是如何控制争斗的呢?

  就像在其他动物身上一样,攻击欲望在我们身上也会引起激烈的生理变化和相应的肌肉紧张。譬如,我们裸露的皮肤上虽没有体毛可供"耸起",但我们的皮肤泛红或者发白就有可能变成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会气得"满脸通红",或者气得"脸色发白",或者吓得"脸色发白"。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脸色发白",因为这意味着行动。这是由交感神经系统异常活跃而引起的,表明交感神经系统已下达了行动指令,所以当你看到"脸色发白"这一现象时,切莫等闲视之。另一方面,如果你看到的是"满脸通红",那就可以放心多了。因为这是由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引起的,表明交感神经系统受到了制约,也就是说,下达的行动指令很可能不会被执行。所以,如果你的对手"满脸通红",这至少表明他(或者她)不会马上向你发起攻击。

  当攻击欲和退缩欲同样强烈时,我们会因为内心冲突而做出某些示意性的矛盾动作。其中最常见就是在空中挥舞拳头——一种形式化的攻击动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动物的形式化:首先是,这一动作总是在离对手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做出的,不可能太靠近对手,否则就会成为真的"猛击一拳",也就是说,它只有视觉信号的作用而没有任何实际的打击作用;其次是,在举拳的同时还要舞舞手臂,这就使这一动作更加形式化了,更表明它的作用仅仅是视觉上的,而不是肉体上的。我们反复做出挥拳"捶击"动作,但又始终不敢靠近对手。

  有时,我们还会做出跺脚、砸东西等动作。这后一类动作在其他动物身上也很常见,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转向攻击行为"。之所以会这样,显然是因为激起攻击欲的对象(或者说对手)过于强大而不可能直接加以攻击。但被激起的攻击欲又必须找到出路,于是就转向其他较易攻击的对象。当愤怒的妻子砸碎花瓶时,她实际上当然是想把丈夫的脑袋砸得粉碎。有意思的是,黑猩猩和大猩猩也经常会这么做,只不过它们不是砸花瓶,而是乱扯树枝,或者撕碎树叶。这同样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如果我们发现,我们用来表示退缩和顺从的信号特别多,那是不足为怪的,因为随着武器制造和使用,我们已成为一种那么具有潜在危险的动物。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我们也会做出最基本的畏惧和顺从反应,如发出尖叫和蜷缩身体等;但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不同,我们由此还形成了一整套专门用来表示谦卑和顺从的身体动作。譬如,从蜷缩身体这一基本动作就演变出了各种卑躬屈膝的礼节。这些礼节按蜷缩程度不同可依次分为下跪礼、鞠躬礼和屈膝礼。这里的关键信号是,低地位的个体在高地位个体面前自降身高。在这方面,我们的敬礼动作就是个有趣的例子,因为它充分显示出我们的肢体动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有文化含义。初看上去,行军礼好像是一种攻击动作,和抬起手臂挥拳攻击的动作很相像,但关键性的区别是,手没有握拳,而且是伸向自己帽沿的。这显然是形式化地表示脱帽,而脱帽原本是一种自降身高的动作。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从灵长目动物最原始的身体蜷缩动作中引申出来的鞠躬礼。这里,最重要的特点是目光总是下垂的。因为瞪着眼睛直视对方具有典型的挑衅性质,是愤怒表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管社会习俗使鞠躬时的弯腰幅度降低到何种程度,其中的俯脸动作总是被保留着的。

  在平时,这种"反直视反应"则表现为把目光移开,或者目光游移不定。只有真正的威胁者才会长时间地直视你。

  由于直视会产生强烈的威胁效果,因此在许多动物的身上已进化出具有自卫功能的直视眼形斑点。譬如,许多飞蛾在翅膀 ...

  (摘自《裸猿》,文汇出版社2003年2月版,定价:16.00元。社址:上海虎丘路50号,邮编:200002)
--
"奇思妙想"http://www.forcode.net
rss订阅: http://feeds.feedburner.com/woodphone
邮件联系我:woodphon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