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想看的


forcode看过的


新技术
新趋势
奇思妙想
科学探索
科幻奇幻
资料搜集
网络研究
统计定量
社会学研究
书摘读后感
数码网络
软件评测
数据指标
实用信息
有趣的东西
房地产
网络赚钱
投资创业
新闻评论
网站经营
电影八卦
美景美人
人物朋友
情感回忆梦
forcode生活

2006-12-21

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看“非学校化社会”的可能性

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看“非学校化社会”的可能性

【摘要】以往对于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的评介,往往在肯定其对于现存教育的批判意义之后,完全将之视为一种偏激的幻想,认为“废除学校”不切实际。本文分析了RssWikiTagWebquestWitkeySearchBtBlog等网络新技术的特点和影响,认为随着网络新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产与获得越来越不依赖于学校,“非学校化社会”存在现实的可能性。

【关键词】非学校化;网络新技术;P2P; Blog; Rss; Wiki;Tag;Witkey


一、 导言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工业革命启动的科学技术革新带来社会分工的持续发展,专业之间的鸿沟日渐扩大,知识的暴增、分化和对生产的促进使得从事知识生产和传递的人数迅速膨胀、学校按专业设置院系以及社会的学校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的、流水线式的质量控制方式也渗透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捆绑式传授特定学科的知识,设计标准化的考试制度,授予特定专业的学位,生产出标准化的知识工人,这些标准化的知识工人进入企业去从事标准化的专业对口的工作,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然而,标准化的产品只能满足消费者共同的那部分需求,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无法被满足,经济部门对个性化知识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些试图通过学校教育改变贫困处境的人往往发现,学校教育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满意的工作。随着对学校失望情绪的蔓延,“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应运而生,然而,在人们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知识生产和传递的方式之前,“废除学校”只是一种痴人说梦式的偏激幻想。近十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和飞跃,一种崭新的知识生产和传递方式出现了。本文分析了最新出现的几种网络新技术的特点和对学习与创新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学校教育重要性的日渐削弱,使得“非学校化社会”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非学校化”理论简介:

“非学校化”理论是美国教育家伊万·伊里奇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非常激进的主张。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飞跃,使得人们对教育的期望达到了狂热的地步。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贫困问题却非常严重,美国政府发起的“向贫困开战”运动,希望教育能改善贫困问题,这些教育计划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却收效甚微。

60年代末,随着国际教育的大发展而出现的“世界教育危机”的呼声和各国学生运动的风潮打破了人们对学校的美好希翼,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相反激化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于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对教育产生了强烈的不满。”[1]

由伊万·伊里奇倡导的“非学校化”理论和运动就应运而生了。

“非学校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学校与隐蔽课程。伊里奇认为,学校存在一种不受个人控制的隐蔽结构,它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够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学校之外传授的东西是不重要的。于是,这种隐蔽课程使得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局限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这妨碍了真正的学习和教育,使教育发生了异化。

(二)、学习的异化。在伊里奇看来,学习本来是一种自主、自律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学校只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我们的多数知识来自课外。而学校的隐蔽课程贬低课外学习的价值,肯定了学校教育的价值,使得教育机构化,教育成为一种商品,而学校垄断了教育市场,学生成为了被强制的消费者。学校捆绑式销售教育商品,学生不能自主决定学习的科目,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苦差事。这种异化使得学校垄断了知识,否定了其他教育途径、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的价值和地位,造成了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依赖。

(三)、学校无能。学校对教育市场的垄断,使得学校日益庞大成为一个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学校内部从事非教学科研活动的后勤行政人员日益庞大,学校消耗大量的资源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四)、证书与能力等同。由于学校决定每个专业的学习科目并且与文凭捆绑,使得学校成为了文凭生产机构。社会按照学历来分配工作,学习与社会角色分配已被融入学校教育之中。知识证书(文凭)成为一种比美元或卢布更容易流通的通货形式,也是“最可靠的财富形式”,它具有免疫力,还可以转化为受保护的特权,一方面擢升为社会新贵,另一方面又将没进过学校或低学历者打入了社会底层,并通过子女对公共教育经费实际上的更多占有这种隐蔽的“双重的剥削”,导致进一步的“社会两极分化”。[2]

(五)废除学校。包括“废除体现垄断阶级利益的学校制度和机构,即制度革命;二是废除人们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头脑中的对学校的简单依附,即心理革命。” [3]

(六)“非学校化社会”理想。伊里奇设想了一种更好的教育机构来代替学校,它包括四个功能模块。

1、为教育对象提供参考服务。

2、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服务。

3、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

4、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

二、 以往研究对“非学校化”理想的评论:

以往研究认为,“伊里奇的非学校的思想在现实的教育改革中行不通,是因为他虽然意识到了教育理想与现实教育之间的矛盾,但却没有抓住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忽视了教育中介的作用,而是采取极端的肯定一方和否定另一方的方法,可以说,他敏锐地发现了病症,但在提出疗救方面却驽钝了。[4]

伊里奇对学校现象进行批判时,并未全面地、辩证地、发展地分析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学校化社会走向非学校化社会,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5]

非学校化社会”作为一种现实社会的教育改革方案,显然是缺乏严密性的,四种教育网络的设想也显得过于理想化。[6]

三、本文对“非学校化”的看法: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作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学校之所以在今天依然存在,是因为人类社会还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知识生产和传承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生产和传承日益不依赖学校,学校的重要性日渐式微,新的社会组织将取代学校承担知识生产和传承的功能,“非学校化社会”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四、网络新技术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目前,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习资源的获取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被称之为“web2.0的新一代网络技术(P2PBLOG RSSWIKITAGWITKEY等等)的迅速普及,全面改善了人类知识的组织方式和使用方式,使得知识的生产和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

(一)、P2P技术:

P2P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网络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P2P就是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P2P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改变互联网现在的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 P2P模式面对面地或者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7]

P2P技术使得网络上的任意两台机器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大大扩大了可获得的资源数量。早期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中,用户所操作的客户端只能从一些企业或大机构设置的服务器中被动下载资源,用户无法决定服务器中资源的类型和数量,这使得用户本地存储的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无法与其他用户分享。而P2P技术允许所有用户共享其本地资料,这使得可获得的资源数量急剧扩大。

对于学习而言,录像是最具现场感的虚拟教学方式,它能同时传递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动作、声音、板书等等,除了缺少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功能,录像几乎可以等同为现场教学。而远程视频教学则加入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功能,弥补了纯粹录像的缺陷。然而,由于视频文件的体积非常大(一个小时的录像大约有几百M),传统的“服务器-客户端”模式的文件分享方式难以大规模分享此类文件,以P2P技术为基础的BT下载技术使得视频、音频等大文件的分享变得非常容易。原来服务器端存放文件,客户端从服务器端下载文件的分享方式,受制于服务器的带宽,同时下载特定文件的用户数量越多下载速度越慢;而基于P2PBT下载技术使得一个用户可以从拥有同一个文件的众多其他用户那里下载某个文件,参与下载的用户越多,可以获得的下载“种子”数也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

此外,基于P2P技术开发的视频直播、IP电话、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等,都具备用户越多速度越快的特点,大大改善了人们分享大文件的状况,P2P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影音资源的主要途径。

由于DCDV、数字录音设备等的普及,人们数字化的各种教学视频、教学图片、教学录音等大文件越来越多,而P2P技术使得分享这些大文件变得非常简单。各个专业的名师讲课录像、PPT教案、数码相机拍摄的各种纸质学习材料、上课录音等等都可以免费得到。只要拥有一台宽带联入网络的电脑,就可以免费获得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由于P2P技术的普及,使得身处中国西部偏僻农村的一个年轻人,也有可能获得美国某所大学上课的录像、收看收听全世界无数电视台电台的教学节目。

总之,P2P技术为大规模大范围分享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使得存储在用户个人电脑内的丰富的快速更新的学习资源能够简单地被其他学习者获得。

(二)、BLOG技术: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从理解上讲,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8]

Blog具有“即事即写”的特征,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满足,零编辑、零技术、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的“五零”条件[9]Blog作为一种“零进入门槛”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潜力已经开始显现可以说,Blog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零”技术门槛。

Blog可以说是一场全民书写运动。在之前,只有记者、作家、学者等才有途径发表自己书写的文字,普通人无法在公共媒介上发表观点。而blog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可以迅速获得其他人的反馈。随着blog的流行普及,互联网中越来越大比重的信息是由无数普通人贡献出来的。Blog已经成为广播、电视、报刊之外的第四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都是由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blogger最先发布出来的。“20027月的美国前20名新闻网站中,‘德拉吉报道’排名第20. 作为一个完全的个人网站,它在当月吸引了170多万独立访问者,平均每个用户在那里花费37min,压倒了纽约时报网站, 20大网站之首。[10]

很多人在自己的blog里发表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收获、学习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信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一般都是通过面对面的口头讲解方式呈现,而口头信息无法像书面信息一样超越时空被反复利用,发布在blog里的学习经验、教训、困惑、特定问题的解决之道等等是可以超越时空被反复使用的,围绕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搜索到很多人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这样,学习者可以比较各种不同的观点、学习方式,避免前辈犯过的错误,更快地掌握特定的知识点。

具有类似主题的blog相互链接形成了一个“博客圈”。这样,学习同一知识的人可以互相交流。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兴趣,获得鼓励支持。

“‘播客’又被称作‘有声博客,Podcast的中文直译。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 享。 「播客」(Podcasting)这个词来源自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词,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佈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电台节目。这种新方法在2004年下半年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以用于发布音频文件。”[11]越来越多的播客网站也开始提供“视频播客”服务,方便普通人分享视频文件。

如果说blog是个人报刊的话,那播客就是个人电台电视台。用户可以将自己录制的声音或者视频在网络上免费发表,正如blog的普及导致的“全民书写运动”使得网络上的文字信息数量出现暴增一样,播客技术使得网络上的视频、音频文件数量出现了飞跃式的扩张。

对于舞蹈、体操、机器操作等动作性学习活动而言,光凭文字很难描述也很难学会,只有使用视频录像才能全面传递这种复杂活动的要领;同理,对于外语学习、音乐、话剧等语音性学习活动而言,录音才能全面传递其信息。播客技术使得这两类学习活动的素材都极大丰富。

总之,blog技术使得全民参与到信息(无论文字、图片、录音还是录像)的免费制作和发布活动中来,极大地增加了互联网上可获得的信息的数量。这就为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活泼的学习资源,而且blog技术使得学习同一知识的人可以免费便捷地交流,实现了伊里奇所构想的“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整个网络就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社区。

(三)、RSS技术: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是一种描述和同步网站内容的格式,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XML应用。……它是什么: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它代表什么: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DF Site SummaryRDF站点摘要)。”[12]

目前,blog一般都支持RSS订阅,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频道和论坛板块也开始支持RSS订阅,而且播客节目也是通过RSS技术推送到用户的播放器中的。这使得RSS可以订阅的内容来源非常丰富。

简单地说,RSS的主要主要价值在于内容推送和内容聚合。首先,RSS的内容推送模式。这使得用户无需一一登录众多站点打开众多网页通过一层层目录去寻找自己想要的内容,无需为了查看几篇文章而打开一个个贴满广告的网页,慢慢等待页面刷新,用户可以使用RSS订阅工具(提供RSS订阅服务的网站或者客户端)来订阅无数自己喜欢的网站频道,订阅工具会自动从RSS来源那里更新内容,这使得获取学习资料的时间成本有效减少。而且,RSS可以被手机、MP3播放器等便携终端支持,这使得手机(MP3)变成了一个阅读器(网络广播收听器),无论在火车上还是在山顶或者其他不方便使用电脑上网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信号,就可以通过“手机RSS软件”来阅读你订阅的各种blog、新闻、小说等等。这使得原来不可能用于阅读的时间和地点也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

其次,RSS的价值在于内容聚合。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将来自成千上万个网站的信息按照特定标准加以筛选、排版、聚合、发布,这样,对已有信息的重新结构化处理,能增进对信息更充分的使用。比如,你想做一个有关数码相机的专题,如果没有RSS技术,你必须搜集这方面的资料,然后一条一条地把这些信息贴在你的网站里,为了保证你的信息是最新的,你还需要不断花时间更新,这将消耗你非常多的时间。而有了RSS技术之后,你可以订阅其他数码相机网站的RSS,然后将这些网站有关数码相机的信息聚合起来,经过你的排版呈现在你的网站里,这些信息会随着来源网站的更新而自动更新,这样,你等于拥有了一个自动更新的数码相机专题。

RSS还有利于分享特定主题的blog。“RSS用户一般都订阅了数量众多的blogRSS阅读器一般都支持将订阅的blog地址列表导出,这个列表称为blogroll,一般是OPML格式的文档,这个文档包含了一些列网络地址的描述。通过分享这个OPML文件,RSS用户可以打包订阅特定专题的一系列blog。比如,一位老师可以利用OPML建立一个介绍某一主题的资源地址列表,学生可以订阅这个地址列表,得到这些资源的地址。同时,老师随时可以向列表中加入新的地址,学生同样随时可以获得更新的资源列表。”[13]

总之,RSS技术大大缩减了学习者寻找特定主题知识的时间,打包式的OPML订阅地址列表方便了学习者分享特定主题的知识,RSS的内容聚合功能促进了原有学习资源的重组,而信息重组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生产。

(四)、WIKI技术:

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由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14]

目前,全世界最成功的wiki应用是“维基百科”(http://www.wikipedia.org/)。“维基百科,英文名为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它是一种基于Wiki的百科全书,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写作计划,参与者来自世界各地,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百科全书。”[15]

另外,在中国大陆地区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百度推出的“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本文引用的很多技术名词的解释就是来自“百度百科”。

WIKI本质上是一种非常松散和开放的网络协作方式,其特点是简单易用、维护管理成本低。WIKI最多的用途是协同进行文档的写作(比如帮助文档)、书籍编写(比如合作写百科全书)等等。WIKI作为一种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可以用于知识管理、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由于WIKI比普通站点更容易建立、编辑、控制和维护,最重要的是它允许任何人添加和修改其内容,这使得资源的积累非常容易。WIKI可以成为积累特定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

新事物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百科全书难以迅速更新,基于WIKI技术的百科全书,允许任何人添加任何词条,这使得百科全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而且及时更新,成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目前“维基百科”的词条数目已经超过100万条,并且增长迅速。“百度百科”的词条数也超过50万条,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了不理解的概念,只要在“维基百科”中搜索,往往都能找到满意的解释。随着“维基百科”词条数量的持续增长,网络百科全书将给非学校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使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小。

WIKI技术还可以成为学生提交作业平台,由于WIKI允许参与者任意修改编辑,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并且帮助改正错误,WIKI打破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另外,WIKI技术也可用于网上合作写作、辅助学术会议和构建教学案例库等等。

总之,由于WIKI技术允许多人对同一词条进行编辑,能使每一个词条的解释日渐完备和接近大众共识,其可信度也会越来越好,而这种比较可信的概括性的知识点,能提高网络资源中高质量信息的比重,为校外自学者的自学提供广泛的学习参考,使得学习者越来越不依靠学校。

(五)、TAG技术:

Tag总的来说是一种分类系统,有人把他称为大众分类(Folksonomy)。但是tag又不同于一般的目录结构的分类方法,首先tag能以较少的代价细化分类,想像一下,一篇涉及面比较广的文章,比如一篇谈论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成就的文章,可能会涉及到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理论、大爆炸宇宙理论,可能涉及到爱因斯坦、普朗克等科学家,甚至可能涉及到诺贝尔奖。如果你用目录结构的分类方法的话,根本不可能按这篇文章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来分类,因为要细 化分类,将使整个目录结构异常庞大,更加不利于资料的组织以及查找。而tag则不同,它可以自由地不考虑目录结构地给文章进行分类,各个tag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但是又可以根据相关性分析,将经常一起出现的tag关联起来,而产生一种相关性的分类。”[16]

典型的TAG应用有“美味书签”http://del.icio.usflickr图片分享http://www.flickr.comyoutube视频分享http://www.youtube.com等等。这些网站允许用户为自己上传的网址、图片、视频加上TAG标签,这些标签完全是用户根据自己对这些网页、图片、视频所涉及属性的理解而自主决定的。由于用户生活在同一文化当中,对事物类别的界定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基于共同文化的不同用户基本上能够正确地给网址、图片和视频加上其他人能够认同的属性标签。但是,用户之间的知识结构、关注点、兴趣的差别又会使得不同用户对同一网址、图片和视频加上不完全相同的标签。用户对TAG标签的决定权以及用户的差异性使得新的TAG会被无数用户创造出来。而传统的专家分类方式是一种逻辑严密的层级分类方式,比如,“社会科学”这个分类之下有“社会学”这个子类,“社会学”下面又有“应用社会学”这个更低一层的分类,“应用社会学”的下面又有“政策评估”这样更具体的分类。这些分类之间是一种隶属关系。专家分类是比较僵化的,普通人只能依据专家的界定来判断特定对象的具体类别,比如黑猩猩隶属于灵长目,灵长目又隶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又隶属于脊椎动物,这样,黑猩猩在物种谱系中的位置要由专家确定,普通人只能通过学习来掌握这样的分类方式。这样的专家分类一经确定,一般不太容易变动,这也是我们得以认识世界的基础。然而,随着知识数量的暴增,同一条信息可能属于多个类别,这时候如果硬要将其归入某个子类,就使得通过其他分类路径无法找到这条信息,而且,很多情况下,我们面临着无法归类的尴尬,因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越来越多。传统的专家分类变得过于死板,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需要。而基于用户自定义的TAG标签式分类技术,使得新的类别可以被用户自动构建出来,用户共同参与知识的分类,TAG分众分类体现了集体智慧。

“美味书签”是一个用户分享自己收藏的网址的服务,用户可以搜索特定关键词来查看其他用户收藏的同类网址。由于用户收藏的网址一般都是网络中的精华信息,所以通过特定关键词往往能够找到非常有价值的意想不到的资源。比如,通过搜索“sociology”这个关键词,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用户收藏的有关社会学的网页,这其中有非常多有价值的专业参考资料,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是难得的学习材料。而且,“美味书签”网站还允许兴趣相近的用户互动。比如,你发现一个用户收藏的很多网址都是有关社会学的,你可以肯定此人对社会学也有兴趣,说不定他就是社会学专业的老师或者学生,这样你可以与他交流,了解国外社会学领域最新的情况。通过TAG可以构建一个用户社区,将有相同兴趣的用户联系起来。

Flickr图片服务是一个免费的相册网站,和“美味书签”网站一样,目前已经被Yahoo公司收购。这个网站允许用户为每一张图片任意加多个标签。比如,你拍摄了一张暑假在新疆某个风景优美的山坡上骑马的照片,你可以为这个照片加上“暑假、新疆、美景、山坡、骑马”等TAG标签,这样,其他用户搜索其中任何一个TAG都可以发现你的图片。基于TAG的图片分享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因为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是通过看图的方式来学习的。比如,当一个六七岁不认识“鹦鹉”这两个字的孩子,如果在某本书遇到了鹦鹉这个词,虽然通过一些文字描述了解到鹦鹉的一些特征,却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在flickr中搜索一下“鹦鹉”,就可以找到数千张世界各地的人上传的有关鹦鹉的图片,这些图片中各种各样的鹦鹉都有,能够极大的扩展我们的视野。可以说,由于flickr数量极其庞大的图片以及TAG功能,使得它本身成为一个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Youtube视频分享服务目前已经被google公司收购,Youtube目前是互联网上流量最大的视频分享服务,全世界各地每天有数千万人观看和上传各种视频片段,并根据这些视频的内容加上TAG标签。这使得我们不但可以获得特定主题的文字、图片信息,而且也可以观看到特定主题的录像片段,Youtube实际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用户贡献节目内容的网络电视台。在Youtube中搜索“sociology”,马上可以得到数百个视频片段,这其中有很多就是国外社会学专业的讲课录像,也有一些社会调查的录像片段。

总之,随着应用TAG技术的网络服务越来越多,获取特定主题的学习资源越来越容易,相同学习兴趣的用户越来越容易通过一些相同的TAG而相互关联起来,实现学习者的互动。

(六)、WITKEY技术:

“威客的英文是Witkeywit智慧、key钥匙;关键的)。在网络时代,凭借自己的创造能力(智慧和创意)在互联网上帮助别人,而获得报酬的人就是威客。通俗地讲,威客就是在网络上出卖自己无形资产(知识商品)的人。或者说是在网络上做知识(商品)买卖的人。”[17]

威客技术是从“互动知识问答平台”发展而来,目前,国内影响比较大的“互动知识问答平台”有“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威客与“互动知识问答平台”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收费来回答问题或者提供其他智力服务;后者是免费回答问题,但是回答者可以获得积分来兑换奖品。

免费的“互动知识问答平台”使得积累在无数网民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得以通过问答的形式变成文字信息出现在网络上,这些个人经验由于经过文字表述而能够被反复利用,这也使得个人经验能够迅速被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经验,有利于减小全社会成员因为缺乏经验(在之前,储存在其他人头脑中的这些经验无法被所有人获得并使用)带来的损失。

“互动知识问答平台”使得学习者可以完全脱离对学校的依赖,学习者可以就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来提问,寻求他人的帮助。老师与学生的界限模糊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回答其他人的问题,获得积分,这些积分又可以用来消费(比如在自己不懂的领域提问、兑换奖品等等)。

目前,“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这样的“互动知识问答平台”中,提问者与回答者之间是没有金钱交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回答者回答的积极性。威客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它允许提问者为问题付费,回答者通过回答问题来获得收入。如果说传统的家教是按课时付费的话,回答学习类问题的威客是按问题收费的一对一的辅导模式。虽然目前威客的发展刚刚起步,尚不足以养活一个全职的威客,但可以想象,随着该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者将越来越可以不依赖于学校这样的教育机构来获得收入。学习者也完全可以不接受今天学校那种课程打包并且捆绑文凭的霸道方式,而是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付费寻找解答。这实际上使得捆绑式的教育产品分散为以问题为单位的教育产品,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不复存在。

除了以上提到的六种网络新技术之外,还有更多的网络服务可以用于学习,比如google这类搜索引擎的发展,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特定关键词的组合来寻找答案。学习者在自学中遇到了不懂的或者有兴趣的陌生关键词,可以用手机记录下来,然后使用手机来搜索获取对陌生概念的了解。Google正计划将全世界的纸质书籍数字化,并且在网络上供免费使用,这个宏伟的公益事业将使得图书馆完全摆脱地域的限制,极大地丰富学习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网络服务不断涌现,可以获得的学习资源将会越来越丰富,任何一个学校的教学资源都无法与互联网这个开放的知识宝库相比。同时,以上提到的各类新技术在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就促进了独立研究活动的发展。学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递组织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小,而网络作为一个更加开放、廉价、高效的学习方式,将会越来越重要。

五、结论:

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日益取代学校发挥知识生产和传递的功能,学校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作为工业革命产物的现代学校,深受工业生产中标准化质量控制方式的局限,无法满足整个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而网络作为一个极度丰富的开放知识载体,社会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和顺序,学习回归到其本来的目的,不再成为一种异化的力量,自主学习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知识结构都是个性化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作为一个历史产物,最终将推出历史舞台,“非学校化社会”存在现实的可能。


参考文献:



1356,漆玲玲,“伊里奇‘非学校化’思想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第9-11页。

2,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4,聂志成,“‘非学校化’思想揭示的矛盾及启示”,《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9月,第142页。

7,“百度百科”词条“p2p”,http://baike.baidu.com/view/3280.htm

8,“百度百科”词条“blog”,http://baike.baidu.com/view/560.htm

9方兴东,“博客与传统媒体的竞争、共生、问题和对策:以博客( 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的传播学意义初论”,《现代传播》, 20042

10,黄庆华、黄蕾,“Blog文化及其对信息化教育的影响”,《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512月。

11,“百度百科”词条“播客”,http://baike.baidu.com/view/7024.htm

12,“百度百科”词条“RSS”,http://baike.baidu.com/view/1644.htm

13,张伟、高宏卿,“RSS技术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20069

14,“百度百科”词条“WIKI”,http://baike.baidu.com/view/737.htm

15,“百度百科”词条“维基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245.htm

16,“百度百科”词条“TAG”,http://baike.baidu.com/view/728.htm

17,“百度百科”词条“威客”,http://baike.baidu.com/view/48146.htm

收到google adsense的PIN信件了,呵呵,高兴

我的adsense帐号大约是11月中旬达到50美元的,
大约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收到PIN,
今天下午收到,感觉很爽,赶紧登录adsense帐户填写了PIN

就等着广告费快点达到100美元了。

下面地址是三张信封图片的相册地址:
http://picasaweb.google.com/zhiwuyuan/061220adsense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