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想看的


forcode看过的


新技术
新趋势
奇思妙想
科学探索
科幻奇幻
资料搜集
网络研究
统计定量
社会学研究
书摘读后感
数码网络
软件评测
数据指标
实用信息
有趣的东西
房地产
网络赚钱
投资创业
新闻评论
网站经营
电影八卦
美景美人
人物朋友
情感回忆梦
forcode生活

2008-03-18

陈思: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印度(转)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啊?


  第一章:初入新德里

  到印度已经一个星期了,来跟大家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由于中国对媒体的控制力度比较大,因此我们对很多国家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于政府的宣传:"印度人口也有10亿之多,但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大 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广大人民生活在剥削与压迫之中;科技很发达,软件业名列世界第二;天气太热,每年都热死几千人,不适合人类居 住"。

  到了印度,首先让人感到惊讶的就是新德里国际机场的破旧,机场大厅的四面墙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没有什么广告和宣传画,墙上面满是污渍,很多大 块的墙皮已经掉了下来,露出黑乎乎的砖块。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新德里国际机场望出去:唯一一条公路的两边居然到处都是破旧的棚屋,还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边 上,甚至睡在汽车下面,公路两边的地面上还有很多象下水道井盖大小的洞穴,据说这都是穷人居住的地方。沿着公路进入市中心,我们惊讶的发现,马路两边有很 多穷人的房子。所谓"穷人的房子",就是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没有四面的墙壁,一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也有条件稍好一些 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帐篷里面,让人联想起了电影里的游牧民族;条件再好一点的就用废弃的铁皮搭成屋子,在城里,很少见到砖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 完全正确。

  进入城市,吃惊的目睹了传说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不但车厢里挤满了人,车顶上也坐着人,居然连车厢外面也挂满了人,虽然扒着车 窗,神情却泰然自若,毫不紧张,其技术之高实在让人佩服,我当时就想:美国的蜘蛛侠是不是从印度移民过去的。再仔细一看,发现在车门的位置上没有门,只有 一个门框,连驾驶室也没有门,后来才听说:这边的公共汽车路过站台时是不停车的,上车的人直接扒到车窗、车门框上,下车的人就直接从车门跳下去。(不太全 面,有时候车顶都做满了人)进入新德里的繁华市区,失望的发现所有的建筑通常只有二、三层,全城最高的建筑也只有4、5层楼高,实在不像一个大国的首都。 后来,经过当地人确认:得知整个德里的最高建筑为9层。

  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国内的一个售报亭那么大,无论店里、店外都是极其的脏乱和破旧。由于面积太小,通常每个商店只卖一类商 品,种类也非常之少,没有什么挑选的余地。比如说买鞋吧:一进门,老板就会请你坐下,服务员跪在地上仔细观察你的脚,估计一下号码,然后拿一双鞋给你,不 满意就再换一双,直到大小合适为止,最多可以挑选一下颜色,基本没有样式可供选择。

  尽管城市如此残破,但是物价却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价格都是国内的2-3 倍,甚至10倍:洗发水要50多元一瓶,矿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块;大白菜要10元钱1斤……。原因很简单:当地的穷人用不到这些东西,这 些都是用来给外国人用的。是这样的,东西奇缺,还很贵,没有大的超市。

  尽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这里仍然买不到,比如:餐巾纸、洗洁精、一次性纸杯等。很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谓的"上厕所",就是在大街上解决问题,不论男女。很好笑的是,街边的公共厕所没有屋顶、也没有四面的墙,只有几个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里。

  印度人的饭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呕的准备。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场也买不到消毒柜。其次,就是他们的吃饭方法,将菜肴 熬成糊状,用手指将菜和米饭搅在一起成一团浆糊状,再把牛奶、饮料倒进去,继续用手指搅。看着他们用黑乎乎的大手搅拌的过程,大多数国人都会作呕;不过通 常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因为他们的饭菜发出一种熏天的酸臭气,中国人闻到了都会躲在至少十米之外。在当地,很少中餐厅,也买不到任何中国的零食,很让人难 熬。吃饭是这样的,中国餐馆条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没有消毒,吃饭用的餐具,他们都是用一条黑的发亮的毛巾给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穷是真正的"赤 贫"。在城市里,即使是闹市区,也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几口人,住在用装石灰的编织袋和几根树枝搭成的,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没有四面的墙壁,一 家十几口人就住在几平方米的屋顶下面。据说坐飞机在孟买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东西,好像我们中国的塑料大棚一样,其实那就是穷人用编织袋做的 屋顶。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治安不错,房子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居然都不会丢东西。

  有一次,我在车上看到路边一个走路的年轻女孩,身上的"衣服"质地很特别,朦朦胧胧的似隐似透,还发出闪烁的天蓝色光芒,我当时就很奇怪这衣服 是什么做成的,在中国没见过这样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她根本就没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层蓝色的颜料。我估计:她可不是为了时尚而裸奔, 也不是完全是为了遮羞,主要是为了防晒:当地的气温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达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会把人晒死。

  当地人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白天上班或睡觉,晚上拜佛,就连世界五百强企业里的员工也一样。包括那些搞软件的,离开计算机就开始祈祷,让人觉得 不可思议。当地所有的商场、饭店、理发店、甚至按摩的地方,所有的服务人员都是男的,传说联通老总来印度考察,点名要去当地最豪华的洗浴中心,要了一个 "泰式洗浴"、一个"土耳其浴"后就进屋了,过了一会,围着浴巾就出来骂:"怎么服务的全都是男的!"。

  第二章 排名世界第二的发达国家

  尽管印度如此落后,然而,在印度人的心中,他们从来都是整个世界的第二名(第一当然是美国了),他们认为印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只有美国和日本 才能够和他们相比(愚昧与无知);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We must work more hard, Otherwise,China will catch up with us in twenty years."。在印度人的心目中,今天的中国还没有楼房,我们还都住在茅屋里,更谈不上坐在这里上网灌水了。印度人常常把中国的上海称作"东方小孟 买"。事实上,清政府时期的上海,恐怕已经超过现在的孟买了。

  前几天,一个印度人都上海去,看到七、八十层的金贸大厦,眼睛都直了,我同事对他说"印度有这个吗?",他竟然回答说:"唉!想不到我们印度给你们中国贷了这么多款,你们竟然拿来盖这些东西!。"

  有一次,我和司机开玩笑问:"哇,德里怎么有这么多高层建筑,每栋楼都有二、三层?"他回答我说:"Of course,does China have so many high buildings?"德里有一个著名的三层楼电影院,下面有五、六个专卖店,当时我问司机,这是哪里呀?司机骄傲的回答:"This is New York Manhattan!"。听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指着路边的一个帐篷问:"那这里是不是芝加哥?"

  不过,由于印度全民信奉宗教,几乎人人都活在神的世界里,他们的幸福感非常强,是全世界几个幸福感最强的国家之一。印度人的张狂只有到印度之后才能体会到,在他们眼里,我们到印度就应该有到了天堂的感觉,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国内见不到的。

  第三章 谁剥夺了我们快乐的权力?

  在如此残乱、破旧而物价奇高的国度,我们一定会以为:当地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事实上,无论任何一个国人来到印度,都会产生无限的感 慨:感慨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辛苦,如此麻木。下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从小我们就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到了印度,我对这句话有了充分的体 会。当地的有钱人每天在家里睡觉、祈祷、看电视,最多在家里的花园打打球,很少出门;可不像我们国内的有钱人活得那么累,还要天天出去应酬:吃饭、喝   酒、过夜生活、打麻将。中产階級,也就是象我们一样出来打工的,每天9:30上班,工作七小时,几乎从来不加班。而且上班的时间,也基本都在聊天、喝茶, 侃大山。印度各种节日加起来至少比中国多三倍;工作轻松的很。这些白领下了班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到了家里就祈祷,念经念到晚上9:00吃饭,吃过饭立刻 就睡觉,所以个个都是大肚子。周末也基本不出门,就在家里看电视。

  也有勤奋的人,早起锻炼,他们这个国家的锻炼方式是走路、咆哮或者瑜迦,早上在去公园锻炼的人:有的绕公园走一圈就坐车回去,有的站在那里大喊大叫,有的躺在草坪上好像睡着了,估计是在练瑜迦。我当时就像,这个民族真懒,连锻炼的方式都那么懒。

  他们的劳动人民也很懒,很多人就在家里呆着,根本不出门,也不知道他们靠什么生存;就是那些最辛苦建筑工人,也懒得很,每天只工作几个小时,而 且效率非常低,通常一个施工队盖一幢二层的小楼要盖一年。我就亲眼见到一个刷墙的工人,一整天刷的墙大概只有两只手掌那么大。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德里 的建筑这么少,因为盖楼盖的太慢了。

  德里市中心30公里外的地方,有大片的荔枝林、椰子林,有很多人摘了果实在路边卖,虽然城里价格要贵的多,但是他们不会进城去卖,因为嫌太远, 懒得去。(注:在印度,随便哪里都可以摆摊卖东西,没有人管也没人收税,但是街上的商贩不多,为什么?因为当地人觉得卖东西太累。)

  印度人没有户口的概念,想在哪个城市生活就在哪个城市,不需要任何手续,也不需要任何费用;只要是没有人住的地方,都可以去住,没有人管。我就 看到很多人住在国会广场(其宏伟规模和政治地位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門广场),没人管的。印度人一般不需要买房。新德里城区里有大片的空地。需要房子住时,就 在城里找一小块地方,找人把房子盖好,就可以住进去了。当地法律规定:在一块土地上,谁在上面盖房子居住谁就是这块土地暂时的主人,如果在这块地上生活了 30年,就永久的拥有了这块土地,政府也没有拆迁的权力,所以,整个印度都没有高速公路,因为没办法拆房子。有人一定会想:多占一些地,卖出去行不行?不 行!因为到处都是空地,所以土地是不值钱的;另外,印度人也比较懒,他们觉得大小只要够住就可以了,也想不到多占一些土地将来卖掉。

  其实,如果仅计算工人的劳务费加上砖头、石灰的价格,一套房子的造价绝对会在一万元之内。但是,大家肯定会有疑问,城市里哪里会有那么多空地, 让人随便盖房子?答案很简单:地方大!首先,城里到处都是大块的空地,我看即使把半个上海搬过去也住的下。退一步说,即使城里没有地方还可以在城外找地方 盖房子。可是,又有人会问:如果到城外去盖房子,每天怎么上班,那不是要天天迟到?正好引出下一个问题。在印度,一辆崭新丰田嘉美轿车的现价大约折合人民 币2-3万元,有车一族的全部花销就是这两三万元加上汽油的费用,没有任何其它费用:车牌费、养路费、管理费、罚款……都见鬼去吧!这个价格,我想大家肯 定都承受的起。所以,一个月收入5千元的白领,几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下一辆汽车和一套房子。请各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工资不必用来供房买车,全部都拿来 吃喝玩乐,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么美好呀"!

  印度是全民公费医疗的,再穷的人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不过印度当地人全都信奉宗教,病了的话,主要是靠拜佛、祈祷,基本不去医院。

  生活在印度的城市里,很多事情不用当地人操心:不必担心买到假烟、毒酒、带毒的山楂食品、粉丝,在街上买东西不用费心侃价,都是实价,也买不到 什么假冒伪劣商品。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买不到盗版软件、游戏和盗版DVD。不过这只是对本国人,看到外国人他们还是会狠宰一刀的。

  德里的空气非常清新,到处都是自然生长的树木,看上去比人工的绿化要舒服很多。由于当地人都信奉宗教,喜爱动物,所以城区里到处都是动物,走在 街上,不但经常见到各种各样的狗、牛(洗的很干净的宠物),还有松鼠、鹰、獾、各种花花绿绿的鸟,甚至还有孔雀、野猪,可以充分感到人和自然的和谐。昨天 我看见几只孔雀在街边觅食,飞走的时候,姿态非常美丽,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要是在中国,早就被人抓来涮火锅了。

  由于90%的印度人信奉宗教,所以人和人气氛很平和、融洽,不会吵架、更不会动家伙。当地人也不偷当地人的东西(只偷外国人的),所以穷人的房子没有墙壁(当然也就没有门窗了),也不怕丢东西。其实他们也没什么可丢的。

  在这个国家没有"面子工程",很多政府机关都是三、四层的小破楼。最令我惊讶的是,有一天零上47摄氏度的高温,我去移民局和电信局办事,发现 那里面竟然连空调都没有。在新德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亚洲各国的使馆(尤其是中国的)……总而言之,他们的政府绝不会去投资几十亿、上百亿去修什么大剧院、 世纪坛、奥运村,也从来不在体育运动上投资;政府的钱基本上都用来搞教育、扶贫、还有军事;与中国根本不同的是:议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改善穷人的 生活,而不是如何盖楼、修路、收税,为自己造政绩。也就是说:在中国,衡量官员政绩的是GDP、税收和与上级领导的关系,硬指标是GDP和税收,没有人关 心民众的死活;但是印度官员的衡量标准是改善贫民生活的程度,这是硬指标。当然了,印度的贪官比中国还多,几乎所有的官员都会索贿,但是幅度比中国小的 多,通常只是收点办事费,其金额大概在人民币几十块钱左右,还是很物美价廉的。

  这里手机话费和市话价格差不多,长途和市话的价格也差不多,而且都是单向收费。全国有80几个电信运营商,竞争非常激烈。打破了垄断的电信行 业,服务态度非常的好,把顾客象大爷一样伺候着,哪象中国电信、中国移动那么牛。手机的价格也不贵,2、3百元就可以买到最流行的机型。

  这里执行12年义务教育,收费几乎为零。不用担心孩子上不起学。如果出门需要"打车"的话,起车费2元钱人民币。(对外国人他们会狠宰一刀,但有个5、6块钱也足够了)。

  印度的金融系统非常透明,银行里没有什么死帐、坏帐;所以不用担心你的钱在银行里贬值。我们中国人的钱存在银行里,虽然表面上的数字没有减少,可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房价涨了多少,大家都清楚,可供我们消费的净值是越来越少了。

  在这个信奉宗教的国家,人人都相信宿命论:穷人会很安心的世世代代作穷人,不会有什么不平衡的心理,而且也甘心让自己的后代永远做穷人,也不会 有什么不平衡的心理。因此,这里的穷人绝不会抢劫、杀人、制假售劣。他们的穷人和富人总可以和平相处,这在中国是无论无何做不到的。

  作者:陈思

作者: 陈思 发布于 中国报道周刊, 2008-03-17. | 添加评论 | 5 comments

forcode点评:从美国人口教育结构看美国科幻市场的规模

forcode:看看下面这组数据,美国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从1940年以来,基本上都在匀速持续上升,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动,美国的确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国家,很多事情是可以预料的、常规化的。科幻和科学纪录片吸引的人群主要是工程师、科学家、科学爱好者等人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更能够欣赏科幻和科学纪录片(当然,forcode所谓的科幻和科学纪录片不是那种非常低幼的童话式科幻,而是类似黑客帝国和探索频道这样拍给成年人看的科幻和科学节目),在2007年有54.1%的25岁以上美国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可以想象美国的科幻和科学纪录片市场有多大了,在中国,连最顶级科幻作家刘慈欣都无法靠写科幻养活自己,这决定了中国的科幻短期内无法出现大师,因为这个市场还不够庞大,无法提供足够高的回报来吸引真正聪明的人从事创作,这些人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转移到其他的行业去。等着吧,20年后,中国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很低,低于20%,但是绝对数量非常庞大,超过1.5亿,这么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应该能够支撑起一个足够庞大的科幻市场了,足以养活一批专业科幻作家了,所以,对于中国科幻的前景,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
http://www.qixianglu.cn/626567.html
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普查,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这样,可以计算出15岁以上人口总数大约为89742+14408=104150万人,15-25岁的人粗略估计有1.415亿吧,中国25岁以上人口也还有9亿,这么一来,中国2005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为6764/90000=7.52%,这个比例低于美国1940年的水平:10%。如果按照中国这样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大跃进式高校扩招,2006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413万,2007年预计将达到500万,假设今后每年新增毕业人数500万,也就是500/90000=0.56%,每年新增0.56个百分点;要达到美国2007年54.1%的水平,还需要(54.1%-7.52%)/0.56%=83.2年,当然,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会持续扩张,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还会增加,这个时间会大大缩短,但是至少也还要半个世纪,才能达到美国2007年的水平。

美国1940-2007年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
..2007 54.1%
..2006 53.7%
..2005 53.0%
..2004 53.1%
..2003 52.5%
..2002 52.0%
..2001 51.8%
..2000 51.0%
..1999 50.1%
..1998 49.1%
..1997 48.3%
..1996 48.1%
..1995 47.8%
..1994 46.5%
..1993 44.9%
..1992 43.4%
..1991 39.8%
..1990 39.2%
..1989 38.4%
..1988 37.3%
..1987 37.0%
..1986 36.3%
..1985 35.7%
..1984 34.9%
..1983 34.4%
..1982 33.0%
..1981 32.1%
..1980 31.9%
..1979 31.1%
..1978 29.8%
..1977 28.9%
..1976 27.7%
..1975 26.3%
..1974 25.2%
..1973 24.0%
..1972 22.9%
..1971 22.1%
..1970 21.2%
..1969 20.5%
..1968 20.1%
..1967 19.5%
..1966 18.7%
..1965 18.3%
..1964 18.0%
..1962 18.1%
..1960 16.5%
..1959 16.0%
..1957 14.8%
..1952 14.5%
..1950 13.2%
..1947 12.1%
..1940 10.0

美国人口统计

美国人口普查局每10年对其人口和各行各业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参见美国人口普查局
另见:人口统计,由INFO-USA提供。

1790年进行首次人口普查时,新国家人口不足4百万,几乎所有人都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区。如今,2000年人口普查时确定的2.814亿总人口则是多民族的丰富结合体,年龄跨度更大,生活安排更多样化,人口普查局的人口统计数据就体现了这些特点。
下面列举一些例子:

种族和民族构成

在1999年的人口中,估计有2.25亿(82%)是白人,3500万(13%)是黑人或非裔美国人;亚洲人和太平洋岛屿居民共计1100万(4%);美洲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土著居民约为200万(1%)。
估计有3100万(12%)人口是西班牙裔。约1.96 亿(或 72%) 人将自己划归为非西班牙裔白人。在这9年期间,西班牙人口增长了910多万——比其它任何群体都多。

年龄结构

20世纪,美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在1999年,美国65 岁或以上年龄的人口数迅速升至3460万,而1900年仅为310万。同期,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25跃升至1/8。这一趋势在下一世纪准保还会 持续,因为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一代人逐渐老化。在1990至2020年期间,年龄在65-74岁之间的人口数预计还会增长74%。

老年人口的激增是寿命明显增长的结果。在国家初建时,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35岁。到1900年,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增长到47.3岁,在1997年则达到76.5岁。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美国百岁老人的人数有了显著的增长。1990年的人口普查发现,美国有37,306名百岁老人。目前则预测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增至131,000 人,到2050年则会达834,000人之多。
由于老年人群的迅速增长,中位年龄(分别有一半美国人高于或低于这一年龄)在1998年达到35.2岁,处于历史最高点。西弗吉尼亚的人口仍然是全国年龄最大的,中位年龄为38.6岁;犹他州是人口最年轻的州,中位年龄为26.7岁。

婚姻与家庭

1998年,约56%的美国成年人已婚,并与其配偶一起生活。另有24%未婚,7%丧偶,以及10%离异。

1.3亿户美国家庭中,有69%包含或构成一个真正意义的家庭……也就是说,有2个或2个以上有血缘、婚姻或收养关系的成员。剩余的家庭则由独自生活者(26%)或2个或2个以上的毫无关系者组成。

在 约一半(49%)的美国家庭中,其成员包括父母和年龄不满18岁的子女。总而言之,有36%的家庭可以被视作"传统"家庭,也就是说,由一对夫妇及其子女 组成。自1970年以来,这些传统家庭占所有家庭的比例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下落了14个百分点。然而,自1990年之后,它们的比例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 尽管在1995-1998年期间,单身母亲的数量(980万)保持不变,但是单身父亲的数量则从170万上升到210万。在1998年,约28%年龄不满 18岁的孩子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约23%的孩子与母亲一起生活,4%与父亲一起生活),68%与双亲一起生活,还有4%与其它亲属或没有关系的人一起生 活。在所有年龄不满18岁的孩子中,近6%生活在其祖父母家中。

人口增长

美国某些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其它地区快得多。象往常一样,主要是西部地区增长最快,在1997-1998年期间,人口增长率为1.6%。紧接着是南部地区 (1.3%)。增长较慢的是中西部 (0.4%)和东北部地区 (0.3%)。内华达已连续13年成为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州,在1997-1998期间,其人口数增长了4.1%。自1990年4月1日以来,内华达人口 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 45.4%,从约120万增长到170多万。在近一年期间,亚利桑那州的人口增长速度位居第二,增长了2.5%,随后是乔治亚州和科罗拉多州(分别为 2.0%) 以及德克萨斯州(1.9%)。中西部增长最快的州(在全国位居第17位)是堪萨斯州,达1.1%;与此同时,新罕布什尔州则在东北部位居首位,增长率为 1.1%;它是该地区唯一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州。

According to the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projected to 03/14/08 at 07:26 GMT (EST+5) is
303,628,418

COMPONENT SETTINGS FOR MARCH 2008

	One birth every..................................   7 seconds
One death every.................................. 11 seconds
One international migrant (net) every............ 30 seconds
Net gain of one person every..................... 13 seconds


The U.S. population clock is based on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The U.S. Census Bureau produces national population estimates annually using the latest available data on births, deaths,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Each year, we recalibrate the population clock when we release the new set of population estimates. For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methodology for producing national estimates, see http://www.census.gov/popest/topics/methodology/2007-nat-meth.pdf [PDF].


Population and Household Economic Topics

Sources of Population Information

Population Data Programs/Products

Population Clocks

U.S. 303,628,466
World 6,656,590,787
07:36 GMT (EST+5) Mar 14, 2008

Population Finder

Enable Javascript for access to this tool or see data available from the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Population Data by Subject



Other Products


Survey Information

Staff Search

--
未来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非主流的科幻界的非主流论坛——奇想家园:
http://www.douban.com/group/f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