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想看的


forcode看过的


新技术
新趋势
奇思妙想
科学探索
科幻奇幻
资料搜集
网络研究
统计定量
社会学研究
书摘读后感
数码网络
软件评测
数据指标
实用信息
有趣的东西
房地产
网络赚钱
投资创业
新闻评论
网站经营
电影八卦
美景美人
人物朋友
情感回忆梦
forcode生活

2008-04-22

集智俱乐部 本周日0427活动:电影《关于世界,你知道个X》[美国纪录片]

forcode:听起来很吸引人的片子,我已经在用迅雷下载了。
http://www.qixianglu.cn/628199.html
此片的豆瓣地址: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29949/

时间:2008.4.27, 下午2点

地点:中关村某办公室

如有愿参加者,请给dahesun@gmail.com 或者jakezj@163.com 写信联系。我们会告知详细地点和安排。

下面是电影简介:

中文名称:我们到底知道多少
英文名称: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发行时间:2006年
电影导演Betsy Chasse
     Mark Vicente

这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影片,充满了量子论、物质、真理这一类的概念,没让人放松,反而引入更多找不出答案的思考。一些著名学者在电影里接受采访,讨论关于真相、记忆、眼睛、大脑等等深奥的话题。有一个长得像爱因斯坦的老教授在旧金山美术馆的背景前说,"问一个人上帝是什么,就像问一条鱼它存在其中的水是什么。"这样的表述也许只有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才有意义。通过一个小孩子的眼睛结合科学理论或者尚末证实的科学猜想,大胆假设,揭露分配量的不确定世界常态,叫醒真实……
--
未来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种种可能: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读者QQ讨论群:11564958
读者讨论区——奇想家园:http://www.douban.com/group/forcode

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

印度的人口问题 

时间:2003/09/27 来自:陈才主编《世界经济地理》

 
印度人口的高速度增长

从古到今,印度一直是地球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总数仅次于我国,长期居世界第二位,而其人口密度又大大超过我国。公元1550年前后,印度人口首次达到1亿。1871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2.07亿,1921年为2.49亿。总的看来,这几百年内印度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550年~1870年间的年平均递增率仅2.3‰,1871~1921年间亦仅3.7‰。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在英国入侵印度的背景下,社会动乱,粮食匮乏,疾病流行;如 1770~1772年的大饥荒中就饿死800~1000万人,1905年因鼠疫死亡130万人,1918年流感的大爆发又夺去了1500万人的生命。

从本世纪20年代起,印度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有一定改善,人口增长速度显著加快,1921~1951年间的年平均递增率达到12.3‰,为中速增长期。而后即进入了高速增长期,1951~1991年间的年平均递增率竟高达22.3‰。这40年里,我国人口增长1.05倍,印度则达到1.41 倍。

造成印度人口高速度增长的直接原因是人口出生率持续偏高,而死亡率则有所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印度的出生率长期保持在46~49‰之间,40~60年代波动于41%上下,迄1991年亦仅降至31‰,仍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究其原因,首先是生产力水平低,小农经济仍占有很大比重,它直接刺激着农民的生育意愿。这种情况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基本类似。此外,印度是高出生率还有其特殊的背景,一是宗教的强烈影响,无论印度教还是伊斯兰教,都是鼓励生育的。二是印度存在着森严的种姓制度,全国计有3万多个种姓和亚种姓,这些种姓往往是内部通婚的封闭式社会集团,为有助于生存竞争,亦对人口增殖持鼓励态度。在上述种种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影响下,印度历来早婚多产成习,婚龄之早,在世界上亦属少见,如1971年女子的初婚年龄仅17.1岁(1931年仅12.7岁),这必然增大了总和生育率(预期的育龄妇女毕生生育子女数),至 1991年仍高达3.9,比我国大约超出0.8倍。

高出生率致使印度人口十分年轻,15岁的少年儿童即占人口总数的36%。由此可以预计,印度的生育高峰还将再延续一个较长时期。

印度人口死亡率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明显的下降势头,40年代尚高达27‰,1991年已降至10‰,表明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在殖民地时期,印度饥谨频仍。往往酿成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饿死的惨剧;而独立后,尽管营养不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但过去那样的大饥荒没有再重演过。此外,随着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疾病死亡率也大幅度下降。然而,目前印度的人口死亡率仍偏高,其中婴儿死亡率1991年为91‰,即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75‰的平均值,其平均期望寿命也偏低(比我国低11岁以上),还有着很大的改进余地。这一点对未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很有影响。

目前,印度是世界上每年出生人数最多,死亡人数最多以及自然增长人数最多的国家,尽管它的总人口尚不足我国的3/4。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印度的人口将在21世纪中叶赶上并超过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21世纪末,当印度人口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时,其总数至少将达18.6亿,比现在增长1.2 倍。

人口压力的具体表现

印度自独立以来在社会经济领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同其他多数国家相比,发展速度不算快。再加上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人口压力是十分沉重的。其具体表现如下:

(1)人均收入增长缓慢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如1965~1989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l.6倍,但人口也增多了69%,因此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增加了53%。印度迄今仍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过快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经验表明,在印度这样每年人口增长2.l%的发展中国家里,新投入资本的2/3要用来供养新出生的人口,以便维持原来的人均收人水平,只有剩下的1/3才能用于提高收入;而在每年人口增长不到1%的国家里,后一部分可多达3/4。

由于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多年来印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改善不大,按其本国的统计,60年代初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数39%,70年代初占45%,80年代初又增至50%。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率和经济发展速度,下个世纪初上述比重将升至80%。

(2)消费多,积累少,致使生产力发展不快印度人均消费水平虽然很低,但由于人多,消费总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很高的,这就必然减少积累,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如80年代印度平均每年新增1530万人,仅仅为满足其最低需求,每年就要增加300万吨粮食和2亿米纺织品的消费量,还要增加大量的学校和教师,在住房、医疗、交通、娱乐等方面也需要大量投资。结果政府每年预算的大部分都只能用于非生产性开支,用于发展生产的只占一小部分。印度学者指出,过去的30年内人口增长速度若降低一半,国家仅在住房和教育这两个方面节省的开支就可以建设近30座年产百万吨的大型钢铁厂。

人口增长过快在食品供应上压力尤其显著。1960~1990年间印度食品产量增长1.39倍,但人均占有量只增加了不到四分之一,加上生产的波动和分配上的不均,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始终没有得到明显的减缓。虽然累计进口了1亿多吨粮食,消费水平仍然很低。近20年来每人每天平均摄入的热量始终比生理需求量低 4~6%,始终有40%左右的人口处于半饥饿状态。随着今后人口的继续膨胀,解决粮食问题的前景确是不容乐观的。

(3)人口的经济结构一直没有明显变化,失业问题十分严重 自本世纪初期以来,印度的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始终占70%左右,迄今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在世界上还是少见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致使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无法向其他经济部门转移。由于劳动力的大量过剩,结果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 1951~1980年间官方统计的失业人数就猛增了46倍,此外还有更多的人经常处于半失业状态。目前,过去二三十年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儿童已经或即将大批进入劳动市场,问题看来还要进一步趋于严重化。

印度政府在人口问题上采取的对策 印度作为世界上第二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上又十分贫穷落后,人口压力早已有目共睹了。对此,印度政府也是有所认识的,例如在1956年拟定的第2个五年计划就曾明确指出:"在印度这样的条件下,人口的高增长率必然对经济发展和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的影响"。但在实践上,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致这项工作在一段很长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显著的成效。

造成印度人口膨胀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印度政府对于控制人口缺乏有力的措施,仅仅把它作为一项与医疗卫生事业有关的工作,而没有作为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对待。

其次,是政府低估了人口的增长潜力以及控制人口增长的困难,按照官方的计划推算,1951~1981年间的人口增长幅度仅为45%,实际上却高达90%,整整超出了1倍,以致历次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都落空了。

第三,由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种种原因,在印度各个阶层中对于控制人口存在着巨大的阻力,禁止童婚的法令因此迟迟未能通过。1949年和1976年印度先后把女子的法定最低婚龄规定为15岁和18岁,但远未得到普遍的遵守,在农村尤其是这佯。7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对节制生育采取了某些硬性措施,结果酿成一场轩然大波,甚至成为导致政权更迭的一个因素。

由于多年的提倡,以及客观人口压力的驱使,进入80年代以来,印度控制人口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某些成果,已婚妇女的避孕和节育率由1970年的12%提高到 1991年的49%,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死亡率与出生率大体同步下降,故自然增长率降幅甚小。可以预计,今后的印度人口增长将趋于减缓,但变化一时不会很大。而官方在70年代提出的控制目标,即到本世纪末进入零增长阶段,看来注定要落空了,因为1991年的实际增长率仍然在20‰以上。  

印度的社会经济特征与生育控制

作者:孟向京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1998年印度人口已超过9.7亿,很快将突破10亿大关。联合国预测表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政府早在1951年就开始推行计划生育项目,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人口控制政策的国家。然而,为什么到目前印度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相比于计划生育成绩卓然的中国,印度生育控制不利的原因是什么?制约印度人口与生育控制的政治社会经济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一个关心世界人口状况的人所想要了解的。

一、印度人口的基本状况

    1951年人口普查,印度人口为3.6亿,1991年人口普查,人口已达到8.46亿,到1998年5月10日,笔者离开印度之日,孟买国际人口学院前的人口指示牌已指向9.7亿。年均人口增长率1951~1961年间为1.96%,1961~1971年为2.21%,1971~1981年为 2.20%,1981~1991年为2.14%。

   1995年印度人口出生率为28.3‰,死亡率为9.0‰,自然增长率为 19.3‰,几近于中国的两倍(中国199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5‰)。50年代和60年代印度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基本持平,都在一个很高的水平。(见表1)。然而70年代以后,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迅速,到1998年已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印度的总和生育率也有所下降,但却非常缓慢,1995年印度人口总和生育率仍为3.9。

表1 中国和印度总和生育率对比

年份 1950 1960~1965 1975~1980 1985~1990 1998
中国 6.11   5.61      3.26      2.41    1.80
印度 5.97   5.81      4.83      4.07    3.40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1994 Version.

二、印度生育控制的历史回顾

    印度的生育控制始于1951年。在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提出要节制生育,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控制人口政策的国家。但政府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人口目标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因此,印度人口依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71年人口普查表明,印度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超过2.25%。此结果引起印度上层社会的极大震惊,社会各界就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讨论。

   1975年10月,当时的卫生部长Karan Singh向英迪拉•甘地总理呈交了一份报告,陈述"人口过快增长问题如此严重,为了国家的利益,有必要采取一些强迫手段。"

在人们关注人口爆炸危机的同时,甘地总理领导的政府也正面临着一场政治危机。为了压制政见不同者,甘地夫人在1975年6月26日宣布了一项紧急法令以维护其权威。

    在总理的直接授意下,印度国会在1976年修改了宪法,予以中央政府在实施计划生育方面更大的权力。1976年1月,总理宣称:"现在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加速人口出生率的降低。"继宣言之后,中央政府在1976年4月出台了新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用大胆的手段控制人口增长。

   接到中央的明确指示后,印度中央和各邦的行政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促使生育率的下降。在过去,生育目标由中央政府下达给各邦,地方官员是印度降低生育率的主要力量。在紧急状态之前,这些目标从不强迫达到。然而紧急状态期间在新建立的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地方邦和中央政府领导竭力去实现这些目标,这引起社会普遍的反应。

   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印度的绝育人数从1974~1975年度的130万,上升到1975~1976年度的260万,进而升至 1976~1977年度的810万。在中央邦,1975~1976年尚不能实现其17.5万的绝育目标,到第二年达到83.7万人。政府侧重直接用绝育降低生育率。

   对不同政见者的压制和过于狂热地推行节育目标,引起了公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在1977年1月提前举行的大选中,甘地夫人和国大党被从中央政府和许多激进推行计划生育的邦中扫地出门。

    以压倒多数获胜的人民党,执掌了在新德里的权杖。他们对甘地夫人的生育节育计划予以否定,并很快宣布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图是明确的,即它是以自愿为原则的。对此自愿原则的反响是,绝育人数在1977~1978年度降到只有100万,已经从1975年的35.2‰下降到 1977年的33.0‰的出生率,又上升到33.3‰,而且一直持续到1985年。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成了各政党和领袖的符咒。尽管英迪拉•甘地1980 年重新获得权力,她和她的政党已变得非常谨慎,他们已失去了对计划生育项目的热情。1971~1981年的10年间,印度的人口增长达历史最高水平。

    1981年普查表明,印度人口继续以2.2%的速度增长,这次虽然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但政府的回应却是踌躇的。80年代,国大党虽然宣布了健康政策并提出了新的人口政策,只是并未有任何实际措施出台。各政党都谨慎地采取自愿实现计划生育的政策,因此,虽然不能说印度的人口政策完全失败,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不成功的。要了解印度人口控制举步维艰的原因,有必要对印度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有所了解。

三、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特征

(一)印度社会的多样性

   印度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宗教、民族、语言和经济等方面的多样性。印度人口的宗教构成如下表所示。

表2 1990年印度宗教人口的分布

宗教       百分比      人数(亿)
印度教      82.7         6.93
穆斯林      11.3         0.94
基督教      2.4          0.20
锡克教      2.0          0.17
佛教       0.7          0.06
嗜那教      0.5          0.04
其他       0.4          0.04
总计       100          8.38

资料来源:印度政府中央统计组织:《有选择的印度社会经济统计》1995年,新德里。

   印度的民族、种族和种姓构成更加复杂。据估计仅印度教本身就有2378个主要种姓和亚种姓。印度的落后阶层委员会估计1980年印度有约3743个落后种姓。1981年印度人口普查列出了1086个种姓包括近16%的人口,部落数为566个,占人口的8%。

    与多种姓对应的是语言的多样性。单是被官方列入宪法的语言就有16种之多,其中包括英语。1961年印度人口普查表明,全国共有1652种语言。在其后的普查中,政府把这些语言归类到15种宪法规定的语言和91种其他语言。语言的多样性使印度教育和通讯都面临挑战,并直接影响到家庭计划的宣传教育和传播。

   除了宗教、种族和语言的复杂多样,印度的经济在社会各阶层和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表明,印度人口中最富有的20%人口的消费,占印度全部消费的50%;而20%的最穷者只消费7%(世界银行,1989)。1993~1994年度有近3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新德里,1997)。各邦之间贫困状况差别很大,在比哈尔邦1993~1994年度有55%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经济的落后和巨大差异,是制约印度社会发展和人口政策实施的社会现实。

(二)印度的政治体制

   印度实行的是联邦民主政治体制,经选举产生的联邦政府在25个邦和5个中央直辖区发挥作用。1947年独立后,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的宪法把印度联邦的权力分成三个方面:中央政府的权力,各邦的权力和地区的权力。在冲突的情况下,邦立法机关要服从中央立法机关。

   印度独立后,国大党一直占统治地位。但从1969年国大党第一次分裂后,其力量受到削弱。在1989年9月的大选中,国大党再一次在联邦失去权力。目前,印度有13个邦由非国大党执掌,既有全国性政党,也有邦一级政党。

    由于党派繁多,加上复杂的宗教、民族和语言差异,各种冲突时有发生,使印度政府不断面临紧张和压力。这一方面使他们必须谨慎小心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政策难以一呼百应,贯彻到底。笔者在印度期间,与有关人士探讨中国计划生育的成功经验时,他们都提到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言外之意不言而喻。

四、印度的社会现实对生育控制的影响

   印度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特征从方方面面制约着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宗教与生育控制

    尽管印度教在印度占压倒多数,但在许多选区和一些邦里,依然是非印度教占多数。这些邦的政治领袖,害怕人口的下降会削弱他们的政治势力,因而反对生育控制,甚至想利用生育控制项目增强他们的政治地位。例如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前穆斯林首席部长G.M.Shan1989在一次接受报纸采访时说:"政府的计划生育项目是为了试图减少克什米尔的穆斯林人口,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每一名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应该有4个妻子,生至少一打孩子。"(Shan,1989)。宗教对生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但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和教育水平较高的地方,宗教的影响力不是很大。象南方的喀拉拉、果阿等,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生育率与印度教并没有显著区别。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宗教势力对生育控制的影响。

(二)民族和种姓差异与生育控制

   民族和种姓差异,同样对计划生育项目的接受和实施有影响。印度教和非印度教的落后种姓占总人口的50%以上,中间种姓担心他们自己人数的减少将导致他们政治权力的丧失。当中间种姓的政治经济利益与这些落后种姓发生冲突时,问题变得尤为尖锐。

    近些年,落后阶级的政治意识增强了。按照人数,他们可以控制选举模式并影响选举的结果。有着众多人口的落后阶级正在步入政治舞台甚而进入权力机构。来自于这些阶层的部长和首席部长的比例增加。他们已经看出数量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因而对控制人口增长的目的心存疑虑。况且他们成长于大家庭受尊敬,至少期望有两个孩子的乡村环境下,对城市精英们的控制人口的思想能否理解也很值得怀疑。笔者在印度拉贾斯坦邦访问时了解到,该邦的一个来自于落后种姓的前首席部长生有9个孩子。他很有理由地说,到该邦之后,他只生了两个,前面7个是在别的邦生的。

   教育在中等种姓的普及和在落后种姓的增加将减少人们对计划生育的敌意。不幸的是,印度的几个人口大邦社会发展进程缓慢,识字率很低,这不能不影响计划生育项目的实施。

(三)经济差异和生育控制

    占印度人口25%的上层社会是实行并支持计划生育的中坚力量。他们担心人口的增长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和幸福。35%的穷人并不认为人口增长是重要问题,这些处于生存边缘的人认为大家庭是有利的。当生存是首要问题的时候,为改善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命运而限制家庭规模并不被接受。40%的中产阶级介于两者之间,受教育多的同意上层的态度,受教育少的同穷人一样观点。

(四)联邦政治和人口控制

   当1976年重新修改宪法时,中央政府把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放在一致同意之列,这确保了当中央和各邦之间发生冲突时中央政府可以法律通过的权力。但印度政府没有直接执行计划生育项目的机构,国家的计划生育项目必须依靠各邦的机构来实施。政府调控的唯一手段是每5年的国家发展计划和此计划下的生育控制资源配置。各邦一般在此项目之中。

   从政府来说,印度的几个主要政党一致认为应该控制生育以减轻人口增长对国家财政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三个主要的全国政党,国大党、国大党社会主义者和人民党,在竞选宣言中都提到生育控制。这些政党中的国家领导人大都支持计划生育项目。但在议会宣言和五年计划中,人口控制却从未作为优先行动而出现。这主要是由于此项目的政治敏感性。尤其是在1975~1977年紧急状态期间的过分行动之后。

各政党对生育控制的态度不一。一些政党意识到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危害,因而愿意推行计划生育。但他们在支持计划生育时,都非常小心谨慎,以免惹怒他们的选民。对大多数邦来说,包括那些人口增长最多的落后邦,计划生育项目在政治上不具优先地位。如果选择的话,大多数邦政府领导更愿意把中央指定用于生育控制的经费用到其它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项目上。

   印度的政府结构是实施国家人口政策的一个阻碍。即使计划生育项目完全由中央政府资助,项目的执行依然要完全依赖于邦政府。权力的划分意味着中央只能提议,各邦按它的自身利益、它的政治领导的素质和它的管理水平去实施。这样,各邦在执行项目时的差别非常显著。中央政府的确进退维谷。在民主政治阶段,它必须考虑各邦的态度和自身的存亡。

   从50年代以来,促使人们接受生育控制和支持国家计划生育项目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印度家庭项目的政治支持依然靠受过教育的非农业精英们。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种姓和宗教已不再能决定人们的生育意愿。

结语

    在农业和传统社会里,生育控制一向难以进行,对于印度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差异的联邦民主国家就更加困难。每一个群体,无论宗教、种族、种姓或语言,都觉得保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人口才是安全的。他们担心人口水平的下降,会影响他们对政府的重要性并损害到它们的实际利益。这种对数量的忧虑是印度家庭计划的中心问题。只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最终改变人们的生育态度,带来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但其过程将是漫长而痛苦的。

【参考文献】

① 印度人口普查,1991年,新德里。
② 印度落后阶级委员会,1980年报告,新德里。
③ 世界银行:《1988年世界发展报告》纽约,198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
④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1994年文本。
⑤ G.M.Shah:《每个克什米尔穆斯林应该生一打小孩》载《印度图画周刊》 1989年4月2日。

文章来源;《南亚研究季刊》
--
未来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种种可能: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读者QQ讨论群:11564958
读者讨论区——奇想家园:http://www.douban.com/group/forcode

forcode奇想:睡眠的本质

forcode:刚才在吃完早饭来办公室的路上,和LT讨论起睡眠的本质。人类和地球上多数动物的大脑为何进化成现在这种工作模式?为什么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然后集中休息好几个小时?为什么不是大脑分为两个区域(或者更多区域),每个区域轮流休息和工作?这样主体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保持清醒了。难道因为主体意识无法在大脑某一个区域单独存在?即使每一个区域可以存在一个意识,那也是不同的意识,那意味着每一个大脑区域都是一个独立的意识存在了?是否因为地球上存在白天和黑夜,所有生物(尤其是动物)为了适应这种环境——白天有阳光,可以使用视觉,而视觉是多数动物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进化成现在这样白天活动晚上睡眠(或者利用了这种特性而颠倒自身昼夜习性的物种:方便捕食那些晚上睡眠的动物)的习惯。LT说,这要看看那些不受昼夜影响的物种是否也睡觉,比如深海的鱼或者地下的蚯蚓,但是这很难求证,而且一旦推广到其他物种,对于睡眠的定义也存在问题,有些动物的睡眠或许从来都是浅睡(似水非睡),随时准备苏醒应对天敌;有些动物则有深度睡眠,比如老虎、狮子这样强大的肉食动物,他们或许睡着之后比较难醒,我曾经见过一只狗睡着后推都推不醒。我又问起不同动物每天睡眠几个小时的问题,有的动物或许一天只需要睡两三个小时,有的动物可能一天要睡十几个小时,它们为何进化成这个样子?LT说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动物的冬眠又是怎么回事呢?连续睡上几个月。我说冬眠大概对应着动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变化,使之处在一种麻醉或神经系统抑制的状态。我接着想,睡眠的本质是什么呢?休息?休息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了让神经系统在后台处理白天感官获得的信息?还是为了补充神经系统某些化学物质的消耗?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还是为了节省能量消耗而让动物身体处于抑制状态?这样想下去可以构思出一个有趣的科幻来,有这么一些物种,他们生存的星球需要地球时间一个月才能出现一次白天黑夜的轮换,于是,这个星球上进化出的多数动物的神经系统都非常独特,他们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分为数百个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轮流休息,这就好像执政党和在野党一样轮流执政,实际上,每一个个体体内存在有数百个意识,也相当于有数百个"人格"。但是在这些物种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神经系统中的数百个人格会逐渐淘汰、合并、进化,最终剩下两个最强大的人格轮流工作休息,相当于美国政治体系最后进化出两党制,这种物种进化出的社会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本文全文地址:
http://www.qixianglu.cn/628192.html


下面是转载内容:
睡眠的本质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说明睡眠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人为什么要睡眠?这是一个谜,至今无人能破解

    从基本生物的角度看,睡眠不复杂。睡眠是人体细胞繁殖的需要和储备能量的需要,即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维持平衡的需要。

     细胞的繁殖需要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或相对安定,或舒缓运动,若运动的速度、强度达到一定的限度,细胞就不能繁殖了,因为在运动中复制容易出错,一心不能二用嘛。孕妇不能在运动中生小孩,在跑步、游泳、骑车、划艇或打球中生小孩,那是不可能的。细胞生殖的道理也一样,人体的任何运动都是细胞收缩与舒张的结果,细胞在做收缩运动时是无法分裂繁殖的。心细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做收缩舒张运动,强度很大,没有繁殖的条件,因而心细胞是不能繁殖的。血细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血管内奔跑,速度很快,没有繁殖的条件,因而血细胞也是不能繁殖的。不过另有一种细胞代他们生儿育女——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躲在人体最安定的地方:骨头的红骨髓中,源源不断繁殖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并释放到血液中,这也是成人之后干细胞为什么仍能够继续存在的原因。当然,在淋巴结、脾脏、胸腺等处,也能繁殖部分白细胞,这些地方也是比较安定的处所。这些事例,证明了细胞的繁殖的确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和状态。从道理上讲也很简单,细胞做功就是胞体内的物质在燃烧,物质不断减少是不能可分裂的,胞体内的物质不断增加,大于细胞膜的张力时,分裂才会发生。

     细胞的繁殖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产假。人生小孩要休产假,细胞也如此。如果没有产假,全身的细胞都像心细胞和血细胞那样忙忙碌碌,繁殖就是个问题了。要么生不出来,要么生得不够,要么生得不好。每天人体内有10亿个细胞死亡,必须有10亿个新生细胞作补充,人体才能保持平衡。这样,人体的大部分组织和器官,都需要繁殖大量的细胞,从客观上要求安排一个统一的产假,这个产假就是睡眠。人的睡眠时间主要在夜间,白天也有补充。人体细胞分裂的旺盛时段是在夜间睡眠时,这证明了人类睡眠与细胞繁殖的关系:人类睡眠是表象,细胞繁殖是本质。夜间11点至3点,是细胞繁殖最旺盛的时段,这段时间对少年儿童的发育十分重要,对成人的身体健康也十分重要。这段时间睡不好,第二天早上再多睡一倍时间也补不回来,因为错过了细胞繁殖的旺盛时段。

     细胞能量储备也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细胞是一个化学反应灶,人体一切能量都来自细胞,燃料是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大多是生物大分子,通过分裂产生能量,大分子拆解成小分子获得热能,生成物也就成为废物,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主要是在白天完成,或说在人活动的时候、醒着的时候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少,细胞就会瘪下去。当然,细胞中不是所有的生物大分子都用来拆解的,一部分是专用的能量分子,另一部分是不能拆解的,别有功用。所以,劳作一天之后,晚上是人最憔悴、最变形、最丑陋的时候,人体重量也最轻。睡眠的过程则是制造、补充、储存生物大分子的过程,一夜香甜,第二天早上人就精神、饱满、漂亮,除了死亡细胞补足之外,还有细胞能量的充实。一觉醒来,人为什么精神了?就是因为减员的细胞补齐了,消耗的能量补足了,人又恢复了战斗力。一觉醒来,人为什么漂亮了?就是因为皮肤的空缺、细胞的空缺填满了,脸蛋一饱满,就像做了拉皮手术,当然漂亮了。

     睡眠是受生理机制控制的。人体某个组织或器官控制着人体睡眠,不妨称睡眠控制中心。人体经一天的劳作,损失了大量细胞,各组织、各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战斗减员;各个细胞中用作能量的生物大分子,能拆解的也尽量拆解了,该用的也用得差不多了。因而使人觉得很疲惫,此时睡眠控制中心就向血液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不妨称为催眠素或"蒙汗药",把人麻倒,失去知觉,让各组织、各器官的细胞得以繁殖,补充到各个空缺的岗位,达到齐装满员;让全身细胞得以摄入或合成糖、脂肪、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补充白天的消耗,为第二天的劳作做好准备。人感觉精力充沛之时,也是神经递质多巴胺充盈之际;人感觉昏昏欲睡之时,也是多巴胺减少之际。因此,催眠素的作用机理,或许是能够控制多巴胺的分泌,或许是能够大量吸收多巴胺,使人的神经通路半通不通,进入困倦状态。在放长假时天天睡十几个小时,多巴胺的分泌功能就会弱化,人老是提不起神,总是想睡觉,似乎睡十几个小时还不够,这也是用进废退的一种表现形式。

     细胞繁殖越旺盛,睡眠时间越长。人从婴儿、儿童、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细胞繁殖数量是依次递减的,睡眠时间也是依次递减的。婴儿几乎是吃了就睡,因为婴儿细胞繁殖非常快,光夜晚远远不够,还必须在白天进行,所以婴儿的睡眠就不分白天黑夜的了,除了吃奶和排泄,几乎都处于昏睡状态,一天睡眠时间约为22小时。儿童、少年期细胞分裂虽放慢,但仍然较快,需要睡10—14个小时,而且睡得很死。成年后人体只需补足死去的细胞,繁殖任务不重,睡眠时间大约8小时。老年人细胞分裂能力大大减弱了,所需的睡眠时间也很少了,有些老人睡四、五个小时就够了,而且晚上睡得不踏实,老是醒过来。当然,睡眠时间最长的还是胎儿,胎儿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处于睡眠状态,因为唯一的任务就是长肉。不仅人是如此,动物也是如此。猪是长肉很快的动物,每天可以长肉两三斤,而猪也是睡眠很多的动物,几乎是吃了睡,睡了吃,正因为睡得多,肉才长得快。这种繁殖与睡眠的正相关,印证了睡眠是繁殖的需要。

     什么时候需要补充细胞和能量,什么时候就想睡觉。除了发育之外,人在下述几种情况想睡觉:

     一是长时间劳作之后。工作也好,生活也罢,若一天忙十七、十八个小时,人就很困了。因为这十七、十八个小时中,损失了大量的细胞和能量,急需补充。

     二是高强度劳作之后。从事一些接近生理极限的劳动、运动,几个小时下来,最大的愿望就是睡觉,哪怕躺一躺也好。这种大强度的劳作,导致细胞死亡的增多,能量损耗的增大,人就需要睡眠或静躺,以便让体内繁殖出等量的细胞,补充够等量的能量,就像激烈劳作之后,损失大量水分,需要大量喝水一样。

     三是伤病之后。人一患病,就不想动了,只想躺着或者睡着。一方面细胞伤亡多导致人体无力。另一方面伤病之后能量制造的功能受损,产能少了人也无力。更重要的是肌体需要繁殖大量的白细胞,以对付入侵的病菌、病毒和变异的癌细胞。还要繁殖大量细胞替代被病菌病毒杀死杀伤的细胞。若是受伤了,要繁殖大量细胞修复受伤的部位。如果伤病之后不躺着静养,恢复就慢了。

     四是营养不足的时候。几天没有食物补充,或长期营养不良,人体内细胞死的多,生的少,平衡打破,亟待补充,此时人就觉得混身无力,想躺想睡。另外,失去的能量得不到充分的补充,人也软弱无力。

     这些睡觉的欲望,总是与体内补充细胞、补充能量的需要相吻合,从这个角度证明了睡眠是细胞繁殖的需要、能量储备的需要。

     人在睡眠时,会不自主地经常翻身和变换姿势,也是为了细胞繁殖和能量补充的需要。有的细胞受压,有的血管受阻,就影响到这些部位细胞的繁殖和能量补充,换个睡姿,问题就解决了。

     有时我们偶尔熬夜,到晚上两三点钟才睡,第二天睡个大懒觉,把昨晚损失的睡眠时间补回来,甚至超额补回,但起床后依然是昏昏欲睡,无精打采。这是因为细胞在熬夜的时候无法繁殖,天亮后补觉,但细胞不习惯在白天繁殖,繁殖速度放慢,所以繁殖量不够;细胞制造作为能量使用的生物大分子,也是与细胞繁殖同步的,两方面的弥补都不足,人就昏昏欲睡,目的是想继续繁殖细胞,继续制造能量分子,直到数量足够时为止。

     人若长期熬夜,体内细胞的生死平衡遭受严重破坏,作为能量使用的生物大分子严重不足,人就容易得大病,并因此而折寿。若喝咖啡、浓茶强制提神,只是破坏了体内的催眠素,体内补充细胞、制造能量的需要仍然存在,因而是十分有害的。

  从各个角度看,人的睡眠与细胞繁殖、能量储备都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有理由认为人的睡眠就是细胞繁殖、能量储备的需要。

  除此之外,睡眠还有一些作用:一是清除垃圾,恢复机能。死去细胞的残片、细胞活动产生的废物,经一天的劳作累积较多,可利用睡眠的机会清除干净,维持细胞与肌体的活力。二是放慢节奏,延长寿命。生理运动的节奏越慢,寿命越长,细胞如此,人也如此。在睡眠中,除了心细胞、血细胞仍要高速运转以及10亿个细胞要生儿育女之外,人体60万亿个细胞的绝大部分,生理节律都放慢了,细胞的寿命得以延长,人的寿命也得以延长。有人说,要是不用睡觉,人的时间就可多出三分之一,实际上只会少不会多。

  睡眠虽然很重要,但有些人却常常失眠,难以入睡,在不容易失眠的人中,也总有失眠的时候,失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① 睡前用脑过度。用脑过多,就形成了化学惯性,虽然上床了,大脑中的化学反应一时停不下来,还在继续思考原先的问题,人就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了。

  ② 错过了入眠的最佳时间。该入眠时,人体会分泌催眠素,此时最容易入睡,若错过了这一最佳时机,就难以入睡了。

  ③ 睡前喝的饮料、吃的食物,干扰了催眠素的分泌或破坏了催眠素。茶、咖啡都是兴奋型的饮料,有些人喝了晚上就难以入睡了。这些饮料,要么是干扰了催眠素的分泌,要么是破坏了已分泌的催眠素。

  ④ 体内分泌的催眠素比较少。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或受疾病的影响,体内分泌的催眠素较少,晚上就难以入睡了。因工作关系熬夜了一段日子,养成了夜间工作白天睡眠的习惯,体内就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夜间少分泌或不分泌催眠素,若某天想在晚上睡觉,反而睡不着了。

  ⑤ 新陈代谢缓慢。白天死亡的细胞少,晚上需要补充的细胞也少,这样需要睡眠的时间也少,人就很难睡着了,老人属于这种情况,有些中年人也出现这种情况。

  ⑥ 身体受到干扰。身体有伤病,晚上吃得太饱,睡觉的环境不好,太冷、太热、太吵、太脏、蚊子太多、床不舒服等等,这些干扰不断向大脑发出刺激信号,使大脑不敢指挥分泌腺分泌足够的催眠素,从而造成人的失眠。

  人需要睡觉,不等于细胞需要睡觉,细胞是不睡觉的。人睡着了,心跳、呼吸照样有,这说明全身的生理活动还在继续,各处的细胞需要由血液补充营养,带走废物,包括补充氧气,带走二氧化碳。其中,最繁忙的细胞当然是心细胞、肺细胞和血细胞了,这些细胞劳作一生,从不睡觉,也不休息。当然,对于细胞而言,功能性活动、生理性活动是时快时慢的,慢可以理解为休息与放松。不过,功能性活动的放慢,往往是生理性活动的加速,能量燃烧、胞体收缩就是功能性活动,繁殖分裂、合成能量就是生理性活动。人体心细胞劳作一生,从不睡觉,也不休息,因为他们不需要繁殖分裂,可能也不需要合成能量——能量由血液提供,透过细胞膜直接补入细胞之内。在睡觉时,人体的肌肉细胞,可能以合成能量、清除废物为主,这些细胞要承担第二天艰苦的工作。对于肌细胞而言,白天的工作就是收缩做功,夜晚的工作就是补足能量。

  细菌、病毒也不睡觉,一个人患病了,从来不会白天病情加重,夜晚病情减轻,因为病菌、病毒的工作时间是每天二十四小时。

  水中的鱼睡不睡觉?当然也睡觉,处于睡眠状态的鱼,都会停止游动,静止在一个地方,就像鸟睡着了一样,伸手就可抓住。不过鱼睡觉的时间不长,也很警觉。睡眠长短,取决于需要补充的细胞数量及繁殖速度,需要补充的能量数量及合成速度。

  睡眠是脊椎动物特有的生理特点。椎脊动物是地球最高等的动物,睡眠是脊椎动物细胞的创造发明,是脊椎动物细胞社会的运行方式。睡眠是生命层次降低的一种现象,降低生命层次主要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减少能量消耗。当细胞主动把自己的功能性活动降到最低时,人的意识也降到了最低,大脑对内对外的感觉都几乎消失了,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或说只是最低限度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这样生命层次就大幅降低了,人就认为自己失去了意识,睡"死"了。动物冬眠也处于这种状态,只是生命层次更低一些。人昏迷时,生命层次也降低了,也意识不到自己和世界的存在。人认为自己睡着了,睡死了,主要是感觉区处于关闭状态,通往感觉区的神经断开后,身体内外的信息就传不过去了,就像把开关断了一样,只有携带感觉信息的电流足够强,才能击穿断点,重新接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眠也是一种死亡状态,只是死得还不够彻底罢了。许多人都想知道死亡的感觉,睡得最死的时候,就是死亡的感觉。

  睡眠只是一种生存方式,生理现象,生活状态。对于细胞来说是燃烧前的准备工作——更新炉灶,准备燃料,为第二天的激烈燃烧做好准备;对于动物来说是养足精神,为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两者都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从动物身上看到的是表象,在细胞之内发生的是本质。人类的工作责任心很强,认为工作是目的,睡眠是手段,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这么看也没错,人睡着以后,体内的细胞还在忙碌着呢,是可以恢复人的精力、体力。只是人类不了解睡眠的本质罢了,有时闲来无事人类就会自问:人为什么要睡觉?没法回答,因为细胞之内发生的事人类看不到、弄不清。

  脊椎动物细胞之所以要把生命层次降低,使动物处于睡眠状态,假死状态,半死状态,主要是为了适应环境,适应自身。一是为了适应天体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带来了白天黑夜,天一黑下来,就会带来许多不便,动物若要在夜间活动,就要发明、制造、携带一套高效灵敏的夜视系统,这似乎没必要。倒不如日出而作,日落而眠。当然,也有动物这么做,但其日视系统就退化了,而且也要在白天睡眠。冷血动物冬眠,则是为了适应冬天的恶劣环境。

  二是为了适应自身的体型特点。椎脊动物的普遍特点是体型大、重量大,因此,身上的装置要尽量少,能量的消耗也要尽量少。而睡眠是耗能最小的方式。尤其是陆地的大型动物,受到地球的引力最大,即使站着也要靠细胞做功来支撑,若是全天二十四小时运动,体内携带的能量就不够。

  三是为了适应自身的运动特点。脊椎动物特别好动,运动量大,运动速度高,运动距离远,而且是带着一个笨重庞大的身躯运动,由此引起的细胞死亡、能量消耗都最多,这就需要有一个高效率的补充,静"卧"睡眠,就是最高效的补充方式。

  四是为了适应自身捕食的需要。作为最高等级的动物,椎脊动物容易获得能量,而且获得的都是高效能量,少量进食就可以维持一天之需,不需要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忙忙碌碌找东西吃。不进食就歇着,其它生物歇着是休息,椎脊动物歇着的方式有多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睡眠,这也是椎脊动物高明、高超、高级之处。

  除脊椎动物之外,其它多细胞生物都不用睡眠,或说不会睡眠,主要是因为这些生物生命级别比较低,要么是静态生存(如植物),要么活动慢悠悠的,要么有较长时间处于静候状态,因而能正常进行细胞分裂和能量补充,而且这些生物细胞死亡少,能量消耗少,需补充的也不多。只有少量有翼昆虫运动量比较大的,不过昆虫体小身轻,具有高效的飞行方式,能量消耗比椎脊动物小得多,况且昆虫繁殖能力惊人,一个普通的家蝇,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若都能存活,半年后个体总数可达10万亿亿个以上。这说明昆虫细胞分裂速度和能量合成速度极快,在工作间隙的瞬间就把事情做完了,也就不需要睡眠了。当然,某种形式的休息还是需要的,比如不飞行时,不爬行时,就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这时就可以进行细胞的分裂和能量的合成。也有可能,昆虫体内的细胞可以轮流作息,同一个组织、同一个器官、同一个系统的细胞,有的进行功能性活动,有的进行生理性活动,这样在任何状态下都能进行细胞的分裂和能量的合成。

  总的来说,动物细胞的分裂和能量的合成,可以在低强度的运动中进行,可以在静止中或短暂间隙中进行,可以在睡眠中进行,在睡眠中进行是效率最高的方式,也只有脊椎动物才有这种高超的技术——控制生命层次、控制生命进程的技术。

  人类的睡眠习惯,是远祖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并作为传家宝遗传给今天的人类,不过今天的环境已有了一些变化,人类发明了电灯,在夜间行动方便了;人类生活多样化了,不再仅仅是寻找食物;人类体内能量更充足了,不必刻意节省体内的能量了;人类的运动更少了,能耗也大大减少了。因此,人类已经感觉自己精力过剩,总觉得睡眠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并不断挤占睡眠时间。只是几亿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一时改不过来,只有细胞把生活习惯改了,人类才能摆脱睡眠或减少睡眠。长远看,人类的睡眠会大大减少,也可以通过基因技术减少睡眠。当然,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解决细胞分裂和能量合成的问题,这在技术上不难办到。不过,睡眠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享受,完全抛弃之后,人类就成为一台一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机器了。

下面是转帖的百度百科对于睡眠的解释:
什么是睡眠

  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最初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后来人们认识了脑电活动,认为:睡眠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的动物生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而经过近些年的研究现代医学大致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睡眠是恢复精力所必须的休息,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睡时人脑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而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取得高度生产能力的保证。我并不完全这么认为。

  睡眠是指大脑为了将刺激和刺激联结分配固化给相应神经细胞(重整信息)的需要,把兴奋点(注意)暂且转移到原先兴奋强度较弱的神经细胞,并由那些神经细胞接管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而原先接受处理内外刺激并做出反应的兴奋度较高的神经细胞因防止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刺激联结相互干扰(信息过载),(也可以理解为生化能量有限而醒着时这些神经细胞以接受和处理刺激,创建和调用刺激联结为主,睡眠时以整理、过滤和固化刺激联结为主),必须大部分屏蔽内外刺激对这些神经细胞的作用的必要的生命过程。精神疲劳体现为待处理或固化的刺激联结过多,人本能的对刺激联结储存的不安、紧张和焦虑,睡眠起到消化这些刺激联结的作用,这就表现为缓解疲劳。而睡眠质量不高是指屏蔽度不够或睡眠时间不足以充分消化刺激联结的现象。嗜睡则是病态的过多过久屏蔽。这些都是神经控制不足的表现。在睡眠中由于主动性活动减弱,人的体力也得到相应恢复。
  
  睡眠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愉快状态,通常发生在躺在床上和夜里我们允许自己休息的时候。与觉醒状态相比较,睡眠的时候人与周围的接触停止,自觉意识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或做什么。处在睡眠状态的人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胃肠道的蠕动也明显减弱。这时候看上去睡着的人是静止的,被动的,实际不然,如果在一个人睡眠时给他作脑电图,我们会发现,人在睡眠时脑细胞发放的电脉冲并不比觉醒时减弱。这证明大脑并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间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归巢休息,但实际上所有的蜜蜂都在为酿造蜂蜜而通宵达旦地忙碌。


      睡眠 (sleep)高等脊椎动物周期生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觉醒时,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睡眠时则相反,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增高,虽然还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可是一切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活动均不能进行,而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例如,鼠叫可唤醒沉睡的猫;乳儿哭声易惊醒乳母等。除了周期性这一特征外,睡眠还有可逆性和自发性。前者指睡眠状态能被外界或体内的较强刺激所唤醒;后者则表示睡眠的发生是内源性的,尽管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和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以上3个特征有助于区别睡眠和其他睡眠样状态,如冬眠主要由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引起,昏迷和昏睡则表现为睡眠状态的不可逆性。催眠是由暗示所诱导的睡眠样状态,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未丧失,但其行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有人研究,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地出现梦,并伴有独特的生理表征,有人认为梦是独立于觉醒和睡眠之外的第3种状态。其实这3种状态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如长时间觉醒会导致"补偿性"睡眠和梦的增加。

      睡眠从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因为人的生命约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并且睡眠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自20世纪初,借助脑电图的分析,发现睡眠时脑电活动呈现特殊慢波。1952年又有人发现睡眠过程中经常发生短时间的、快速的眼球运动,并伴有快速低幅的脑电波。这一重要发现导致睡眠研究的蓬勃发展。已经证明。睡眠是大脑的主动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觉醒状态的取消;脑内许多神经结构和递质参与睡眠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展了梦的生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睡眠紊乱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等)。但至今对睡眠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时相转换的生理基础,以及睡眠如何消除疲劳等重要问题仍然不甚了解。

      正常睡眼的时相 睡眠由两个交替出现的不同时相所组成,一个是慢波相,又称非快速眼动睡眠,另一个则是异相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此时相中出现眼球快速运动,并经常做梦。非快速眼动睡眠主要用于恢复体力,快速眼动主要用于恢复脑力.

      慢波睡眠根据人脑电波的特征,通常将此时相区分为4个不同的期,即相应于睡眠由浅入深的过程。第1期呈现低电压脑波,频率快慢混合,而以4~7周/秒的频率为主,它常出现在睡眠伊始和夜间短暂苏醒之后。第2期也是较低电压脑波,中间插入短串的12~14周/秒的睡眠梭形波和K复合波,它是慢波睡眠的主要成分,代表浅睡过程。第3期的脑电图常有短暂的高电压波,超过50微伏,频率为1~2周/秒,叫做δ波。第4期,δ波占优势,其出现时间占总时间的50%似上,代表深睡状态。因此,3、4两期仅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差异。一般认为慢波睡眠第4期具有消除疲劳的功能,因为人在长时间体力劳动或不睡后,在恢复睡眠中此期延续很久。随着睡眠由浅入深,意识逐步丧失,血压略降,心率、呼吸减慢,瞳孔缩小,体温和代谢率均下降,尿量减少,胃液增多,唾液分泌减少,发汗功能增强等。

      异相睡眠它是在睡眠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呈现快频低压电波,类似清醒时脑波。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如心率、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脑血流及耗氧量均增加,在男性则有阴茎勃起。此外,睡者时时翻身,面和指(趾)端肌肉不时抽动。在实验动物还记录到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活动非但高于慢波相,有时还超过清醒状态下的活动水平。人的异相睡眠,和动物的一样,表现出3个特征:①低电压,快频脑波;②颈部肌肉张力松弛以及脊髓反射被抑制,此时运动系统受到很强抑制;③频繁出现快速的眼球运动,同时在一些和视觉有关的脑结构,包括大脑皮层视区,出现高大锐波,统称脑桥-膝状体-枕区皮层波(PGO)。由于快速眼动只存在于异相睡眠中,故后者常被叫做快速眼动睡眠。

      睡眠时相的转换正常成年人入睡后,首先进入慢波相,通常依次为1~2~3~4~3~2等期,历时70~120分钟不等,即转入异相睡眠,约5~15分钟,这样便结束第1 个时相转换,接着又开始慢波相,并转入下一个异相睡眠,如此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整个睡眠过程,一般有4~6次转换,慢波相时程逐次缩短,并以第2期为主,而异相时程则逐步延长。以睡眠全时为100%,则慢波睡眠约占80%,而异相睡眠占20%。将睡眠不同时相和觉醒态按出现先后的时间序列排列,可绘制成睡眠图,它能直观地反映睡眠各时相的动态变化。

      睡眠深度一般是以身体活动减少和感觉灵敏度降低作为衡量的指标。此外,一些生理指标,特别是唤醒阈,也指示慢波相的第3、4期是深睡时期。至于异相睡眠的深度则很难判定,因为它即表现肌张力松弛,又常出现全身翻转和面、指肌抽动;在感觉方面,外界无关的刺激较难唤醒睡者,可是当刺激具有特殊含义或者和他做梦的内容有关时,则极易唤醒。这些矛盾提示,在异相睡眠中脑内发生一种主动过程能切断它和外界无关刺激的联系。如果依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强弱来判别,则异相睡眠更接近觉醒状态,如在此时相唤醒睡者,他会说自己正在熟睡;反之,在慢波相时唤醒他,则说睡得不熟。推测这种主观的睡眠意识可能与他的梦境有关联。综上所述,对睡眠深度的精确测定是困难的,目前的趋向是将异相和慢波相看作两个独立的状态。

      有些自主神经活动随睡眠过程的发展而变化,似和两个时相关系不大。例如,体温从睡眠开始便逐渐下降,5~6小时达最低点,然后又逐渐回升。有人提出,睡眠时仍能学习口述材料,可是脑电图的分析证明,睡者实际上是处在朦胧状态。梦呓多发生在慢波睡眠的第2期,而梦游则无例外地发生在慢波第4期中,并且两者一般都和梦的内容无关。

      个体发生新生儿平均每天睡16小时,婴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至2岁时约睡9~12小时。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为6~9小时不等,一般认为7小时半是合适的。可是老年人的睡眠经常少到6小时。根据脑电图的分析,新生儿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总时间的50%,并且入睡后很快就进入异相时期,成年人约占20%,而老人则不到20%。在成年人凡异相睡眠时间低于15%或高于25%的则被认为不正常。同样,慢波相第4期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至于睡眠与觉醒的周期更替,新生儿一天中约5~6次,婴儿逐渐减少,学龄儿童每天约1~2次的睡眠。有些老年人又恢复一日睡几次的习惯。以上随年龄增长所产生的睡眠变化可能和个体发育,特别是脑的觉醒系统的发育有关,此外也和家庭、学校环境以及社会活动的需要有关。在哺乳动物,随着脑发育进程的不同,睡眠的成熟过程也不相同,例如,初生小猫出生第1天几乎都是异相睡眠,从第2天起出现慢波睡眠,一月后,接近成年猫的睡眠类型;大鼠则在出生后两周内,几乎全部是异相睡眠,一月后,异相睡眠缩短到10%;初生豚鼠异相睡眠不到10%,随后很快发展到低于5%。

      种系发生按照上述睡眠的3大特征:周期性、自发性和可逆性,并以动物的安静不动和感觉敏感性降低作为衡量指标,则从高等脊椎动物才开始出现睡眠行为和脑电变化。在鱼、两栖和爬行动物,可以观察到觉醒和睡眠的周期转换,但无异相睡眠。至温血动物鸟类,才有明显的异相睡眠,约占睡眠时间的3~5%。哺乳类动物从鼠到象,都有明确的慢波相和异相睡眠,不过它们各自所占比重随种别而异。若从动物生存竞争角度来分析,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被猎食动物,如啮齿类、食草及反刍动物摄食后需要长时间咀嚼,因而睡眠时间缩短,异相睡眠也短,一般不超出5%,如母牛为1.6%,食蚁兽居然没有异相睡眠;另一类是猎食动物,如食肉类,它们的进食快,有较多时间的睡眠,异相睡眠也较长,可达20%或更长,如猫、狗等都如此。

      剥夺睡眠 实验性地剥夺人或动物的睡眠是一种研究睡眠的生理意义及其必要性的可行方法。

      剥夺全部睡眠 24~48小时后,脑电频率变慢,近似慢波相第1期,但外观行为正常。继续剥夺,则警觉性降低,严重的会发生幻觉、谵妄或梦呓。3~4天后,任其入睡,在第一夜中慢波第4期明显增多,而异相睡眠相应减少,在以后数晚,异相睡眠才代偿地增多。一例11天不睡的青年,入睡后,慢波第4期和异相睡眠都明显增加。相反,被剥夺睡眠的猫在第1夜增多的是异相睡眠,而不是慢波第4期睡眠。

      剥夺部分睡眠使受试者每天仅睡3~4小时,几天后,异相睡眠或分比平时睡眠头4小时内的异相成分加多。停止实验后,受试者连续数夜多次出现异相睡眠。在长期每天只睡4 小时的受试者慢波第4期增多,第3期相应减少。在恢复睡眠过程中,慢波相无明显变化。如将受试者睡眠缩短到3小时以下,则会影响第4期睡眠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受试者的工作能力。

      选择剥夺睡眠某时相如果选择剥夺慢波第4期睡眠,则在恢复过程会代偿地只增加第4期睡眠;如选择剥夺异相睡眠,也产生同样的代偿情况,许多心理学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剥夺异相睡眠不产生明显的心理紊乱;而长期剥夺全部睡眠的人,不能长时间工作,否则差错加多。这可能和大脑皮层不能持久维持警觉状态有关。此外,少数人还会发生短暂幻觉和荒诞行为。总之,这些实验结果似不支持长期不眠或严重失眠会导致精神变态的假说,可是从另一方面却表明,长期缺乏睡眠极易引起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视、触觉的错乱等。

       病态睡眼 失眠症根据失眠发生的时间先后,可区分3种失眠症。①发生在睡眠初期,表现为很难入睡,也是最常见的失眠症。②表现为全夜时醒时睡。③发生在睡眠终期,患者过早苏醒,不能再入睡。这些患者的异相睡眠都少,并易诱发脑电的唤醒反应。从脑电图分析波看,他们的睡眠时间总是比主诉的为多,失眠的后果并不严重,长期失眠者有时精神萎靡,可用药物洽疗纠正。

       多眠症 表现为白昼多眠或瞌睡过多,或者夜间睡眠过久。患者睡眠期间心率并不减慢,说明患者在睡眠期间休息不充分。原发性多眠症多属遗传病,这和下丘脑功能障碍有关。此外,还有一种伴有食欲亢进,肥胖和呼吸不足等症的多眠症。

      发作性睡眠症 发作时患者突然入睡,不能自控,但只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还经常伴发由肌张力丧失产生的猝倒。发作时脑电波和异相睡眠的相似,多属先天性的。中枢兴奋药可减轻其症状。

      梦游 此症发生在慢波睡眠的第3、4期,也是回忆能力最低的时期。与患者做梦无关。梦游时大脑警觉性和反应性均降低,运动也欠协调。

      遗尿症 多半发生在睡眠的前1/3时期,脑电波呈慢波第4期型式。遗尿开始即转入2期或1期。唤醒后患者不诉梦境,若不唤醒,则在数小时内不再出现3或4期脑波。遗尿症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

      睡眼机制 И.П.巴甫洛夫观察到狗在不强化的条件反射实验中会自然入睡,于是提出内抑制过程扩散到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结构便产生睡眠的学说。但以后的实验研究未能提供更明确的支持论据。1949年意大利的G.莫鲁齐和美国的H.W.马古恩发现中脑的上行网状激舌系统是产生大脑觉醒状态的重要结构,随之有人设想,睡眠仅是觉醒活动暂时中断的结果,而疲劳则是引起中断的重要原因,这种认为睡眠为被动过程的看法,和切断中脑或切断感觉神经传入纤维所造成的睡眠状态的实验结果相吻合。长期积累的神经生理学实验资料表明,局部电刺激动物下丘脑或脑干的一些结构均可引起睡眠,以后人们发现异相睡眠中机体处于激动状态,说明睡眠是一个主动活动过程,并提出存在"睡眠中枢"的观点。从60年代起开展了大量实验研究工作。莫鲁齐等提出脑干尾段存在睡眠中枢的假说。他们认为延髓和脑桥内存在上行抑制系统,这一系统的活动可以导致睡眠。此系统一方面接受来自躯体和内脏的感觉传入冲动,另一方面又受到前脑梨状区皮层、扣带回和视前区等结构的下行控制。与此同时,M.儒韦提出关于觉醒-睡眠周期的单胺学说。他认为从蓝斑前部发出的上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维持大脑皮层觉醒态电活动,加上乙酰胆碱能系统的活动,才能完成注意、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而黑质-纹状体环路的多巴胺能系统,则维持觉醒的行为表现,至于睡眠过程,则由中缝核群前段发出的上行5-羟色胺能系统维持慢波睡眠,而其中段核群一旦触发蓝斑区域细胞活动后,后者的上行冲动激活大脑皮层电活动,使之出现快频低幅波,同时,其下行冲动则抑制脊髓运动系统,从而形成异相睡眠。但作者未说明睡眠怎样开始。应当指出,这两种假说并无根本分歧。因为他们争论的仅是和睡眠有关的脑结构的部位。当今许多工作正是沿这两种设想向纵深发展。从70年代起,莫尼埃和J.R.帕彭海默分别从入睡的兔和羊脑内提取出多肽物质,将它注入另一只动物脑室内,可诱导δ波,酷似慢波睡眠。这一发现为睡眠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


       睡眠对于大脑健康是极为重要的。未成年人一般需要有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并且必须保证高质量。如果睡眠的时间不足或质量不高,那么会危害生命或对大脑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大脑的疲劳就难以恢复,严重的可能影响大脑的功能。青少年如果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就应适当增加睡眠的时间,比如夏天午睡片刻,并且要设法改善睡眠状况等。

      按照一般的观点,睡眠是消除大脑疲劳的主要方式。如果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机能,本来是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很多青少年学生患上了神经衰弱等疾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严重睡眠不足引发的。

      总之,一个人的一中,有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正当的良好睡眠,可调节生理机能,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是生命中重要的一环。睡眠不良、不足,第二天就会头错脑胀、全身无力。睡眠与健康工作和学习的关系甚为密切。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提高睡眠质量也没有特效方法。研究发现,有四个要素对睡眠质量有很大影响,"哪四要素呢?"。就是睡眠的用具,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时间,睡眠的环境。

各种最佳睡眠时间

一般睡觉时间:
1. 正常人睡眠时间6--8、有的10小时……
2. 美容觉的时间10点--凌晨2点。
3. 长时间熬夜……就算是有睡足8小时,几年下来会容易内分泌失调生理时钟也会乱掉。
4. 小孩最好在晚上8:30之前睡觉,因为长身体嘛……
5. 青少年应该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
6. 至于爱美的人,应该在凌晨2:00之前睡,因为皮肤在凌晨2:00前新陈代谢……不过我认为应该在午夜12:00之前睡觉最好啦。
7. 老人嘛,应该在晚上9:00--10:00之间睡觉比较好。
还有:晚上12:00一定要去睡觉,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生理时钟,在不同时间担负着不同的生理作息使命,可别轻易忽视了哦!

生理时钟说明:
1. 00:00--01:00 浅眠期--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2. 01:00--02:00 排毒期--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的作用。
3. 03:00--04:00 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4. 09:00--11:00 精华期--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为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5. 12:00--13:00 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6. 14:00--15: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淋漓的极致时段!
7. 16:00--17:00 低潮期--体力耗弱的阶段,最好补充水果来解馋,避免因饥饿而贪食致肥胖。
8. 17:00--18:00 松散期--此时血糖略增,嗅觉与味觉最敏感,不妨以准备晚膳来提振精神。
9. 19:00--20:00 暂憩期--最好能在饭后30分钟去散个步或沐浴,放松一下,纾解一日的疲倦困顿。
10. 20:00--22:00 夜修期--此为晚上活动的巅峰时段,建议您善用此时段进行商议,进修等需要思虑周密的活动。
11. 23:00--24:00 夜眠期--经过镇日忙碌,此时应该放松心情进入梦乡,千万别让身体过度负荷,那可得不偿失哦!


睡眠贴士


选择适合您自己的睡眠用具
1、当你睡觉时,或多或少都会有移动身体的情况,因此成人床的最理想宽度应是肩的2倍至3倍,而长度在190公分至210公分,这个范围已可以令你睡得舒服了。床垫应考虑其软硬度、弹性及透气等性质,最重要是能够保护腰椎、平均地承托整个人的体重。床铺硬度宜适中,过硬会使人时常翻身,难以安睡,睡后周身酸痛,太软则不利于脊椎的正常发育。

2、不妨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床单、被褥及睡衣,最理想是色泽柔和、舒服体贴、透气佳、不易磨损等材料。

3、说一下枕头,枕头是最重要的睡眠用品了--享受快乐睡眠,选择适合自己的枕头必不可少。对于枕头,适之宝专门编辑有《枕头的学问》等内容的介绍,全面介绍了枕头的一些产品和使用知识,中国枕头网对于这些内容都有发布。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枕头呢,往往有高低、软硬、弹性等的基本区分,适之宝根据填充材料不同将枕头分为了软枕、硬枕和中性枕三大类,然顾客方便选择,其中天然的中性枕头是我们的创造,就是不软不硬的枕头。长期的经验和研究表明,枕头作为一个睡眠工具,它的基本作用是"承托",也就是"承托您宝贵的头部",因此一个枕头重要的评价标准首先是"承托力",枕头的承托力的评价又要看每个夜晚,枕头对于人体头部的8小时承托整体表现情况。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市场上流行的"纤维棉枕头",纤维棉枕头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在枕头记中告诉大家,纤维棉枕头的好处有,这个必须承认,例如化学纤维的弹性,舒适性。但是枕头是作为一个睡眠的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睡眠,首先是保证人们健康睡眠。这一点,纤维棉枕头很多都做不到。尤其是蓬松枕头,《枕头记》告诉大家,从研究来看,这种看起来很美观的枕头不是让人们健康睡眠的枕头.

△睡觉摆个什么pose?

      睡觉要保持合理的睡眠姿势?那么你该摆什么POSE睡觉?《枕头记》记录说,右侧位睡眠有助于安睡。睡觉的时候,尽量避免将双手放在胸前,压迫心肺,阻碍呼吸。仰卧不是最理想的姿势,因为仰卧时舌根部往后坠缩,影响呼吸,容易发出鼾声。伏卧会压迫胸腹,容易导致呼吸困难,都是不正确的睡姿。向左而卧也不是好方法,因为压着左心室活动对血型循环不太好。向右侧卧、身体轻微弯曲据说是最佳的姿势,这样可以让全身肌肉松弛、血液流动增多、呼吸畅通。不过适之宝提醒大家,对一个健康人来说,不必过分计较自己的睡眠姿势,没有必要刻意为之,因为在一夜的睡眠过程中,夜间人体翻转次数较多,人是不可能保持一个睡姿到天明的,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在变换着姿势睡觉,这样更有利于解乏和恢复体力。一般人以侧卧为佳。仰卧入睡时四肢肌肉得不到放松。睡熟之后手会不自觉地搭压在胸上,容易引起噩梦;俯卧时胸腹部受压,口鼻易被枕头捂住,还容易"落枕"。侧卧时四肢放松,活动范围不大,不易打鼾。适之宝枕工坊认为,如果有某种疾患,最好听取医生意见。对于患有某种疾病或有特殊情况的人而言,讲究一下睡眠姿势就很有必要。因为很多疾病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当而诱发或加重的。所以,自行或被动采取保护性睡姿,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症状都是有益的。

      以下为《枕头记》收集的枕头和睡眠方法:肺结核:两边肺部都有病的人,最好是仰睡。如果左肺有病,适宜左侧睡;右肺有病,则宜右侧睡。心肌炎、哮喘、心力衰竭:采取半躺半坐的睡姿,可改善肺部的血液循环,减少肺部瘀血,增加氧气的吸入量,有利于症状缓解与休息。中耳炎:脓汁会灌满患侧耳道,为使脓汁引流通畅,可采取患侧卧位,以促使脓液排出。脑血栓:动脉硬化若采取侧卧位睡姿,势必加重血流障碍,宜改为仰卧睡姿。胃病:胃溃疡病人应向右侧卧。心脏病:心脏代偿功能尚好者,可向右侧卧。若已出现心衰,可采用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切忌左侧卧或俯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姿应为半卧位或侧卧位,可使用15厘米高的长方形宽大枕头,使头和肩部都枕上。

胆石症:不宜左侧卧。因为胆囊位于上腹部,形如一只小酒瓶。当人体向左侧卧时,胆囊"瓶口"朝下方,"瓶底"朝上方。这样,胆囊结石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落入"瓶颈部"而发生嵌顿,引起胆绞痛发作。加上夜间病人入睡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胆道平滑肌兴奋性增高,胆囊颈管一旦发生痉挛,可使结石嵌顿更严重,疼痛即刻加重且持久。长时间的胆绞痛会引起急性胆囊炎。这是胆结石病人夜间急诊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胆囊结石病人应尽可能平卧或向右侧睡。腰背痛:宜侧卧睡,这样可以使肌肉完全松弛,避免肌肉牵拉紧张、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或加重腰背痛。



△给自己充足的睡眠时间

      要想提高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必须注意; 能取得较好的睡眠质量的入睡时间是晚上9点到11点,中午12点到1点半,凌晨2点到3点半,这时人体精力下降,反应迟缓,思维减慢,情绪低下,利于人体转入慢波睡眠,以进入甜美的梦乡。

      什么样的睡眠才是最好?睡眠应该是一种无意识的愉快状态。

      就算睡的时间短,而第二天起床能够很有精神,就表示有好的睡眠'品质',但是如果在睡了很久之后仍然觉得很累,就表示睡眠质量很差。

      睡眠时间因人而异,虽说成年人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八小时,但其实足够的睡眠不是从时间上的多与少来分别,而是视乎能否达到熟睡的状态,适之宝建议顾客的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7~8小时,视个体差异而定。如果的确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睡上6小时可完全恢复精力,当然未有不可;而入睡慢而浅,睡眠多、常多梦者,即使睡上10小时,精神仍难清爽,应通过各种治疗,以获得有效睡眠,单纯延长睡眠时间也对身体无益。如果你每天睡眠超过12小时的话,除非是病了,否则反而会产生"越睡越累"的情况。

睡眠要适量

      1、我们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觉不可少睡。在很多书上都说,成年人一般每天睡7-8个小时就差不多了。可是最近美国心理学教授詹姆斯•马斯博士指出:一个人晚上睡眠6-7个小时是不够的。他对睡眠研究的结果表明,只有8个小时睡眠才能够使人体功能达到高峰。所以什么是"适量",主要是"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

      人的睡眠分为慢动眼睡眠和快动眼睡眠两个时向。浓度的快动眼睡眠在记忆储存、维持组织、信息整理及新的学习、表现等都发生在快动眼睡眠的最后阶段,而快动眼睡眠通常发生在8小时睡眠期的后部,并可以持续90分钟左右。虽然我们可能并没有觉察到,但是,我们当中大部分人的睡眠其实都是不够的,这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疾??

      为了弥补这种普遍的睡眠不足,马斯博士提倡"小睡"。这种小睡是指每天正式睡眠醒来后再小睡20分钟,其效果比晚上早睡要好得多。

      我们特别强调的是,现在中小学生虽然说"减负"了,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考试压力,他们并不轻松,很多人睡眠的时间明显不足。与过去相比,实际上是明松暗紧。这实际上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认为,只有睡好觉,才能学习好。睡好觉并不会妨碍前程:睡眠时间必须保证!
另外,对于容易失眠的人来说,应在有睡意的时候才上床,早早上床的结果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只会加重心理压力。有人曾经进行过这样的试验,在某些情况下,晚睡早起,减少睡眠时间,而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细意安排理想的睡眠环境

      最适当的睡眠环境,至少应具备安静、遮光、舒适等这些基本条件。噪音的敏感度因人而异,任何声响超过60分贝,自然会刺激你的神经系统,信息还可以传递全身,让你无法安稳入睡。关灯睡觉当然与省电无关,而是因为黑暗的环境能让眼睛快点进入休息的状态,如果你太害怕黑暗,则不妨开一盏小壁灯,尽量调控较微弱的光线,这样便放心入眠。

      温度与湿度卧室的温度、湿度及空气流通度都是不容忽视的。太热或太冷的室温都会影响睡眠,温度应在摄氏21度至24度左右,依个人的体质而调整。最理想的湿度应是在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如果未能合乎标准,可以用冷暖气机或自动除湿机来自动调整室内温度及湿度。睡觉的时候,氧气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必需保持空气流通,切勿因为怕冷而关闭所有门窗。

      注意电磁场的影响力,室内的电磁场对个人健康有着莫大的关系,睡眠前应该尽量将室内的手机或产生电磁场的电器关闭。强大的电磁场会影响我们的生理运作,例如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对睡眠有直接促睡作用。研究发现,睡在比一般城市日常生活高五倍的50Hz电磁场环境时,睡眠效率会改变,熟睡期的时间会较短。至于地球磁场影响睡眠品质的说法,则众说纷纭,据说拿破仑相信睡觉时必须头朝北、脚朝南,以配合大地磁场,尽管他每天只睡3小时,也能消除一天的疲劳。适之宝认为,宁可以信其有,床在安放时,应该南北顺向,睡时头北脚南,使机体不受地磁干扰。


      不少青少年朋友因为经常处在某种噪声中,习惯成自然,适应了这种不良的环境。这对我们的睡眠是不利的,会减少我们浓度睡眠的时间。所以睡觉的环境应该尽量避免噪音干扰。


△ 睡好觉守则,适当服用催眠药是避免失眠危害生命的重要手段

1.守时

  为保持你生物钟的同步性,不论睡得多长或是多短,请你每日于同一时间起床。

  若你周五和周六晚至次日凌晨才睡觉,你也许会患上"周日失眠症"。星期日早早上床,两眼放光,极力入睡却无能为力。你越是努力,越感疲乏。

  当旅行或工作打破日常生活的规律,你应尽量保持定时进餐和睡眠的习惯,并尽早恢复日常作息时间。

2.定时运动

  运动可通过缓解白天所累积的紧张并使得身心放松而增进睡眠。

  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比不常锻炼者睡得更好更深,但你不必刻意追求过度疲劳。每周至少三天,每次20~30分钟的散步、工作、游泳或骑车应是你的目标———有益于心血管的最低限度。

  但是别等到太晚才运动。理想的运动时间是下午晚些时候或傍晚早些时候,此时体育锻炼可帮助你从白天的压力调整到晚上的愉快。

3.减少兴奋剂的摄入

  若你爱喝咖啡,请在上床前8小时(6点)以前喝一天中最后一杯咖啡。其兴奋作用将在2~4小时后达到顶峰,并还将持续几小时。晚上摄入咖啡因使你更难入眠或不能深睡并会增加醒来的次数。

  然而咖啡因并非惟一影响睡眠的食物。在巧克力及奶酪中有一种洛氨酸可引发夜晚心悸。减肥药片含有使你清醒的兴奋剂。

4.良好的卧具

  好的卧具可助你入睡,睡好,并防止睡眠时损伤颈、背。请从选择好的床垫开始。羽绒制品使你更舒适并比传统卧具轻巧。

5.请别吸烟

  研究表明,重度吸烟者难眠、易醒,少有REM及深度NREM睡眠。因为残存的尼古丁可在吸入最后一口后2~3小时内失去作用,所以吸烟者常在夜晚渴望吸烟。吸烟者改变其吸烟习惯,则会戏剧性地改善其睡眠。一次研究表明,一天两包的吸烟者若戒烟,则其辗转难眠的时间会减少一半。

6.只喝软饮料

  酒精是最古老、最广泛的助睡剂。即便许多人习惯于晚上喝上一杯,但这也许意味着整晚的麻烦。晚餐饮酒过量导致难以入眠,睡眠时间内饮酒则导致难以睡好。随酒精而来的影响消失后,REM睡眠(受酒精抑制)占用其他睡眠阶段,使身体得不到深层次的休息,睡眠会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清晨则频繁醒来。

7.追求质量,而非数量

  六小时的优质睡眠比八小时的低质睡眠能使人体得到更好的休息。把睡眠时间严格控制在所需范围内,会加深睡眠。请别认为你必须躺八小时,若五小时可使你充足电,那么暗自庆幸吧。你不是失眠患者,而是天生的短时睡眠者。

8.傍晚时分,丢开一切计划

  若你躺在床上思考当日所做的事情或次日应做的事情,那你应该在上床前处理完这些分心的事情。列出清单,以便于你不致感觉必须时时提醒自己该做的事而影响睡眠。

9.别在太饱或太饿时上床

  晚上的一顿大餐迫使你的消化系统超时工作。你虽感困盹,却极可能彻夜辗转难眠。

  若你在节食,别在饥饿时上床。咕咕叫着的胃像其它身体不适一样会整夜妨碍你安静下来,难以入睡。睡前请吃低卡路里食物,如香蕉或苹果。

10.建立"睡眠仪式"

  在你入睡前,抛开清醒时的一切烦恼。即便是儿童也发现重复一些活动,如每晚的祈祷或读故事书更容易使人入睡。

  "睡眠仪式"可依据个人喜好或繁或简,可始于轻轻的舒展身体来松弛肌肉或冲个热水澡。或许你喜欢听听音乐或者翻翻不具恐怖色彩的书。但是不管你选择哪种方式,请记住每晚做同一件事,直至其成为你身体夜间休息的暗示。


睡眠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2007年8月18日以"睡眠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为主题的中国科协第12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在北京胜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专业领域的23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加剧使得生活节奏加快,同时由于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睡眠日益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奢侈品", 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各类睡眠问题的患病比例已经高达38.2%,2006年对全国六城市的调查显示,过去一年间都市人的睡眠问题已达60%,因此被称为是"悄然扩展的流行病",从社会学或是自然科学角度分别探讨如何解决睡眠问题,已成为当前时势之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未来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种种可能: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读者QQ讨论群:11564958
读者讨论区——奇想家园:http://www.douban.com/group/f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