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深:每当我看到有人说"Blog衰落"之类的话,我都会觉得那些人特"弱智"。网络上有那么多注册后不用的Email,怎么没有人说"Email衰落"?
郑云深,福建三明某学校教师。2002年9月开始博客之旅,2002年10月份合作创办CNBlog.org,2003年初制作博客网站"刻录事"(Klogs.org)——以书写刻蚀混沌,以文本建构往事。 ●Blog是私人的小书房、小花园,是私人的地盘 ●博客的概念要比"网络日记"宽泛得多 ●移动博客里有商业媒体中看不到的视角 博客就是数码时代的造纸术 记者:你觉得博客作为一种技术或者概念,是不是满足了人们普遍的表达、展示需求? 郑云深:我不能肯定是否人们普遍都有表达和展示的需求,不过Blog的确给了每个人只要愿意,就能通过Web 来表达和展示的手段。它真的非常简单,简单得就像平常用的本子,只要你会打字,就可以开始。 很多人会拿Blog跟个人网站、BBS 等相比,它们也提供了人们表达和展示的平台。不过和个人网站不同,Blog显然没有技术的门槛,就像无需自己造纸也有纸用,Blogger无需掌握建站的各种知识,就能拥有自己的 Blog网站。那可能有人会说了,现在不也有好些傻瓜式的网站模板供个人建站么?二者的内容及组织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Blog强调了微内容在时间上的积累和延续,而前者更多的是以类别的方式,对正规的内容 /文本进行组织。至于BBS,更不一样了,两者比较起来,BBS算是一个公共的地方,比如酒吧、广场等,而 Blog则是私人的小书房、小花园,在自己的地盘上,想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规约、没有各种等级制度来限制你。再说,和BBS中到处散落的文本相比, Blogger的内容能很好地从整体上展示自己。 所以,我想,可以这么说,对于那些想要不受影响、约束,真诚的表达与分享的那部分人来说,Blog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工具。 记者:你认为博客是属于精英的,还是属于大众的? 郑云深:我想反问几句,纸张属于精英还是大众?笔属于精英还是大众?互联网属于精英还是大众?P2P属于精英还是大众?很清楚, Blog是一个工具,一种形式,而不具有自己的政治倾向特征。伊朗的副总统可以有自己的Blog,一个无家可归的浏览者同样也有自己的Blog ,一个公司的CEO同时也愿意做Blogger,一个刚上小学的学童同样也能在自己的Blog 上表达并获得读者。它只是一个工具,谁都可以利用。 记者:你是否认同博客是一种"自我媒体"的提法? 郑云深:非常赞同。我甚至希望将来其他媒体统统的消失,只剩下Blog这种自媒体的存在。媒体是面向公众的传播方式, Blog让人们有了自由创建面向公众的信息的平台。在商业媒体日渐堕落、媚俗和被商业利益和政治权势所控制的情况下,必然有更多的人们因此选择Blog作为独立的内容媒体,表达着自己真实的声音。 博客衰落?说这话的人特弱智 记者:这一段时间,国外很多媒体都在说"博客衰落",因为绝大多数博客的主页都很少更新。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中国的博客存在这样的问题吗? 郑云深:每当我看到有人说"Blog衰落"之类的话,我都会觉得那些人特"弱智"。网络上有那么多注册后不用的 Email,怎么没有人说"Email衰落"?有那么多的QQ号码注册后没用过几次,也没看到有人说" QQ衰落"?可能会有一些Blog服务网站,他们的用户群体增长缓慢,甚至经常性用户数量的减少,但是,从总体上来说,Blog 还远没有达到人人都知道并了解的程度,如何谈得上衰落呢? 作为个人,没有必要耿耿于怀多少Blog没有更新。一个人同时能阅读多少Blog 呢?网络中,只要能有自己喜欢阅读的Blog存在,不就该很知足了么?就我个人而言,Blog不会变成人人都喜欢的工具,也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记者:国外的许多主流媒体已经开始介入博客这个新的领域,以《纽约时报》为例,他们就找了许多写手,以博客的形式为他们做报道。有的人将他们称作"商业博客",你认为这是对博客运动的一种补充,还是损害? 郑云深:谈不上补充,也说不上损害。倒是他们的做法表明微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商业媒体的认可,因为Blog让他们看到了微内容的商业价值,而在微内容的丰富性方面,商业媒体是有很大的优势的。所以,借助 Blog这个工具,他们也乐意将原本在员工头脑中的内容开发出来。 有些人见到"商业性"、"商业化",就有些恐惧,害怕它会腐蚀Blog的独立性。其实,因这种担心而导致对商业 Blog的批评,就显得有些不讲情理了。就像纸张,你用它来自由表达,为什么商业媒体就不能用它来从事商业活动呢? 博客不等于网上日记 记者:在中国,很多人把"博客"和"网上日记"等同起来。你觉得这二者是一回事吗? 郑云深:中文的博客和日记,在英文中,分别对应Blog和Diary ,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Blog是Weblog,也就是Web + Log 的缩写,而Log,词源是航海日志。显然,日志的范畴要比通常人们理解上的日记广的多。比如,日志的内容可以是工作日志、阅读日志、教学日志等等,而通常所说的日记,更多的是私人对于自己生活经验和日常所想的记录。如果仅仅把Blog 理解为"网上日记",那么,Blog所具有的其他更具活力的特征将无法被发现并被应用到各个方面。比如知识管理工具、项目管理工具。 但是,很遗憾的,因为国内媒体对于木子美及类似现象的炒作,人们基本上已经认定"博客"就是网上的私人日记。这种情况的出现,制约了Blog进一步在国内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的使用。 记者:在网上写日记是不是可以等同为展示自己的隐私?您是怎么看木子美和竹影青瞳现象的?另外,在网上还有很多人也在做着类似木子美的事情,书写着自己的情史或性事,展示给大众。你觉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郑 云深:为什么我们会把一些事情当作隐私?那是因为我们个人不愿意这些事情在大众中传播,或者它的公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将其当 作隐私,才成其为隐私。像木子美她们,并不觉得她们所写的是隐私,我们又如何能说她们展示了自己的隐私呢?性这些事情,对有些人来说,是被当作极为个人的 事情,但对有些人来说,他/她们并不介意谈论、分享。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大惊小怪?有人愿意书写、分享、交流,如果有人不喜欢,那就不去看就是了。可是有些人,看又想看,骂却还要骂,或者不想看也要骂,那就有些无聊了。 你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觉得这很自然,有些人对吃很感兴趣,所以他们愿意在Blog上分享自己美食的经验、发现等,有些人喜欢学习,所以他们记录学习的经验和历程,有些人喜欢 NBA,所以他们把这些喜欢的记录在Blog上和同好分享,那有些人喜欢性,他们的分享也就可以理解了。 博客是私人的,移动博客更是私人的 记者:你所说的"随时随地的博客",这种需求在博客中间普遍吗? 郑云深:这个问题很好理解。有对移动计算、移动设备、移动上网的需求,就有对移动Blogging的需求。就我个人来说,很想有这样的能够随时 Blogging的工具。比如,在散步途中,我时常会想一些问题,也可能我会听到特别好听的鸟鸣,我也希望能够录下,或者发现了漂亮的景致,突然闪过的美丽的脸孔,这时候,如果能过使用能上网的PDA及时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发布出去分享,那就省去了可能忘记或者需要到家后再回想然后发布的麻烦。我相信,那些和我一样经常更新 Blog,并把它作为自己生活习惯一部分的人,应当都会希望有这样的情境,而不是天天呆坐在桌面电脑或者带个笨重的笔记本。 记者:对于普通大众或者社会来说,"随时随地的博客"有何意义?会给人们的表达需求带来什么影响? 郑云深:对于Blog来说,除了个人的记录作用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分享。从前者的角度说,随时随地的 Blogging能够让我们永久存储那些我们认为值得珍藏的记忆,更重要的,它有助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处理。从后者的角度来说,通过Blog及时的分享,一个事件,就不再仅仅是某个地点上的事件,借助于 Blogging,它超越了空间;换句话说,空间被压缩了,借助于移动的Blogging手段。同时,我们获得了将个人的大脑和网络互联的间接方式。你的想法,你的声音,你的所见,被发送到Blog 与人分享,对于订阅者来说,他们时时刻刻都和你的大脑相连着,而你也连着他们,通过他们的Blog。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么? 记者:你认为移动博客的兴起,会使更多人加入到博客这个行列里来吗? 郑云深:这是自然的。按照Moblog所指来理解,这将会吸引很多不喜欢书写但喜欢分享影像的人加入到Blogger 中来。不过后者的数量也不可能非常多。因为喜欢观察、能随时拍照,并且愿意分享的人在比例上也不是很多。就比如说,每天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可拍?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提出,SMS、MMS ,更为私人化,可能人们更愿意在熟人之间分享。所以未必就会引发大量的Moblog使用人群。 记者:你访问过国外的移动博客网站吗?给你印象较深的有哪些? 郑云深:偶尔访问。印象比较深的是去年美国的森林火灾和北美大停电期间,TextAmerica推出相应的 Moblog站,让现场拥有MMS功能手机的人通过Email的方式发布他们所见。 从那里,我看到了商业媒体报道中无法看到的图片和视角,非常有趣。尽管每个人的角度有限,但是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参与群体,对于事件的记录的确是相当全面的。 同样印象深刻的还有去年八国峰会期间,抗议组织的网站使用Moblog的方式,记录了参与抗议的人们和警察之间的冲突。同样,这也不是其他媒体所能见的。最近的一次是西班牙火车站爆炸后,有些人自发通过网络、 SMS组织了游行悼念活动,这些活动也分别被参与者用Moblog的方式记录下来。 当然,除了这些重大事件的Moblog之外,有空的时候会偶尔看看一些个人的Moblog 站,见识一下同一时间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情景。这对于文化之间的交流,很有好处。如果将来我有朋友使用了Moblog,那我一定会常看的,看看他们分享的有趣的事物和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