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想看的


forcode看过的


新技术
新趋势
奇思妙想
科学探索
科幻奇幻
资料搜集
网络研究
统计定量
社会学研究
书摘读后感
数码网络
软件评测
数据指标
实用信息
有趣的东西
房地产
网络赚钱
投资创业
新闻评论
网站经营
电影八卦
美景美人
人物朋友
情感回忆梦
forcode生活

2007-12-01

在美国挣多少钱算是中产阶级?


  美国之音记者吴心欣/根据美国民调机构盖洛普2003年的一项调查,大部份美国人认为如果一个人年收入达到12万2千美元,就算是富人。调查还显示,把自己归到富人行列的美国人只有1%,8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工薪阶层或者是更低的社会阶层。(chinesenewsnet.com)

尽管评判标准五花八门,但从经济角度来看,一般把年收入达到美国中位收入(median income)但低于10万美元的家庭归入中产阶级。以2006年的水平看,美国的家庭中位收入是4万8千美元。( chinesenewsnet.com)

*一房两车*(chinesenewsnet.com)

那么,人们心目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应该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在联邦政府机构工作了一辈子的保罗.麦克斯维尔说:"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应该拥有一栋还在支付房贷的房子、两辆汽车,他们应该有比较多的休闲时间,一年至少有两到三星期的带薪假期在国内旅游或者到欧洲或亚洲旅游。他们会穿比较体面的衣服,每星期到餐馆吃一两次正餐。他们的银行里会有一些存款,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于穷人和富人来说都会小一点。"( chinesenewsnet.com)

麦克斯维尔认为自己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和太太都工作,家里有两份固定收入,拥有三辆车,名下有三栋房子:一栋日常居住,一栋度假房,还有一栋出租房。他们唯一的的孩子也已经跨入中产阶级的行列。圣诞节期间,麦克斯维尔即将带着一家三代出门旅行。麦克斯维尔认为,总的来说,中产阶级大多受过良好教育,主要靠专业技能谋生,能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经济安全性较高。( chinesenewsnet.com)

那么,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麦克斯维尔认为是金钱上的差别。不过,他一点也不羡慕有钱人,因为他认为一个人要积累财富,通常情况是工作时间比别人长、工作压力比别人大,除非他能够幸运地继承一大笔遗产。(chinesenewsnet.com )

*岁入十万?*(chinesenewsnet.com)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经济资深研究员迪安.贝克在界定中产阶级工资收入方面和传统看法有点差别。他认为,年收入在10万到20万美元的家庭也应该归入中产阶级行列,更确切讲应该叫上层中产阶级。( chinesenewsnet.com)

贝克认为,上层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普通中产阶级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些一年能够挣20万美元的人,通常他们的年龄在40岁左右,他们其实也要每天工作。也许到50多岁的时候他们可以比别人早点退休,享受生活。因此,就算你现在一年赚20万美元,其实也就是让你能够过上一种比较没有经济压力的生活罢了。"(chinesenewsnet.com )

一栋位于郊外的独立屋、车库里停着两辆汽车、门前洒满阳光的大庭院中两三个孩子和一条狗在绿草地上嬉戏玩耍。这不仅是美国中产阶级的典型写照,也是很多新移民踏上美国土地后的终极梦想。不过,对来自波多黎各的荷塞.卡瓦哈尔来说,这个美国梦太遥远了。(chinesenewsnet.com)

*美国梦*( chinesenewsnet.com)

卡瓦哈尔移民美国已经28年。28年中,他凭借着熟练的机器修理技术辗转于城市和工作之间。虽然他的年收入已经超过美国的中位收入,但他仍然无法把妻子和3个儿女从波多黎各带到美国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负担不起全家的生活费用。他说,到他现在这种年龄,他的成为中产阶级的美国梦已经破灭了。(chinesenewsnet.com )

卡瓦哈尔说:"因为要实现美国梦,你必须要买房子,要能够在美国的土地上养活你的家人,但是这些我都做不到。所以我是永远不可能、也没有机会实现我的美国梦了。"
--
未来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非主流的科幻界的非主流论坛——奇想家园:
http://www.douban.com/group/forcode/

一名清华学生在香港读研受到的心灵震撼


98年本科毕业,又顺利地被保研,当时的我只是一个憨憨的书呆子,纯洁的如同高中生,在清华这种和尚庙一般的理工学校里呆了四年,女孩似乎是山下的老虎,神秘得让我一见就脸红心跳。未来是什么对于我就是"读完研再说",反正成绩还行,不读白不读。天上掉了馅饼,用我的兄弟的话来说。香港正好回归一周年,教育部要选派一批本科毕业生去香港科技大学读研,以加强两地的教育和科研交流。清华当然要占不少名额,系里的几个牛人去了美国,所以这个饼就掉到了我头上,确实是个不错的饼,不用考g、考托、全额奖学金,连什么手续都是学校和教育部包办了,我分文不花,后来香港科大的联络人抱怨中国的办事效率和程序烦琐,至于怎样的麻烦过程,我至今都一无所知......


香港科大
    就这么糊里糊涂地来到了香港。依山傍海的科技大学美得如同世外桃源,现代感的建筑更让我们爽眼。当时的一个哥们说:"妈的,就是用银子在荒山野岭堆出来的,这样的物质条件算是让我满足了。"后来得知就是亚洲最美丽校园,倒也丝毫不怀疑。据说是香港政府感到了贸易和服务的优势正受中国沿海城市的挑战,而科技就是竞争力,就下了狠心投钱建了这学校,请来了学者。耗资400亿港币,相当于微软公司一年的纯利。组织的参观,教授的讲话,英语的培训很快就过去了,当时的新奇兴奋也褪得干净,每天面对这青山海景,最后也麻木得没有感觉了。
  
  由此可以推测娶一个漂亮老婆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不是为了炫耀。教授大多是华人,台湾和大陆出身的不少,反倒香港人是少数派,很多都是在北美的名校里拿了phd,奔这里的高薪来了,他们的phd头衔总要和名字相片挂一起,挂一辈子,harvard和standford之类的当然就香了。正教授可以一年拿到一百多万港币,也就是一个月可以买小汽车,比一般的美国大学高。知识真的值钱了,让我们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有回和教授们吃饭,谈及大陆大学教授的待遇,他们就感慨:"知识分子真被廉价到了可耻的地步。"我们也无话可说,反正不是我的错。然而钱不是好拿的,很多教师正是三十出头,教授职称还未到手,和学校只是几年合同,其他的学者也不断在申请进来,所以压力颇大,辛勤程度比公司打工仔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自己做学问要紧,培养学生的事就要往后排了。刚近来时很多教师和我们亲切讲话,之后就不见了,好久不见就不认得。研究生当然有导师的,只要自己不去找他,他是肯定不会找我的。上课之后就是绝对的自由,当时自由得很是惬意。
  
    萧伯纳说人生的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这话的确是部分的真理。当我住在这绝世美丽的地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商店买东西不用担心付不起帐,可以任意的支配自己时间时,最初的半年里,却发现情绪每况愈下。西方化的建筑设计将个人的所谓privacy保护发挥到极致,进了宿舍就基本感觉不到他人的存在,同单元的人也有独立的卧室,大家都是进了房,将门一关,隔离了,谁也不好意思去敲门。刚来时认识的一伙人,后来发现根本遇不着,如同消失了一般。同住一起的是三十好几的叔叔级人物,偶尔可以说上一两句话,却永无可能说很多。大家都像是住在不同的空间里做研究,忙碌的无瑕顾及他人。平心而论,对于一个成熟的研究者,如果他有确定的目标和兴趣,对生活人生都不再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准备投身科学研究中,那么这里真是一个好环境。但是我种茫茫睁着无知的眼睛的毛头小子,却是完全另外的感觉。那种茫然的苦闷感觉真是难以描述,找不到人玩,只是将窗户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不停的喝水,仍然感觉不舒服。怀念在清华的破楼里相互串门打闹的日子,怀念抱着篮球在走廊里叫一声就应者云集的日子,可是怀念解决不了问题。以孩子的心理去进入成熟严谨的环境,不可不说是一次考验。
  
    多年的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的通过了一次次考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距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 "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我学的任何课程都无法帮我解决当时的苦恼,那么每天学那些微分方程又是为了什么?还去为了父母的微笑,人们的赞许吗?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是了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对社会毫无接触,二十出头,可是见女孩子就一身不自在,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
  
    这是一个问题,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太晚地暴露出来,我相信这样的问题依然将被很多师弟师妹们面临,我相信在清华依旧有很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学生。当看到他们天真的讨论:g 2***, 托 6**,gpa 3.*, 学校名次top **,仿佛几年的辛劳就只为那么点数字,人生的终极标就是 go abroad.我无法不为他们忧虑。这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没有对做研究的真正兴趣,但是用尽了精力去获得一个去国外做科学研究的机会,就洋溢在掩饰不住的喜悦里,甚至对人生毫无真正规划,对自己的兴趣一无所知,为出国而出国,那将在告别父老乡亲后去迎接苦闷的开端。
  
    香港的学生很实际,决大多数本科毕业就去赚钱,三十之间为结婚买房奋斗,如果告诉一个香港人说你二十八了还在读博士,他会觉得你很失败,可能是根本不会赚钱。而留下来读博士的香港学生,就是真的很喜欢作研究的人,扎实地做事,他们的认真让我们一批朝三暮四,心猿意马的大陆学生汗颜。
--
未来新技术和新趋势的种种可能:
奇想录 http://www.qixianglu.cn
订   阅 http://feed.feedsky.com/woodphone
非主流的科幻界的非主流论坛——奇想家园:
http://www.douban.com/group/forcode/